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文/图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能的提升。”8月24日下午,在成都举行的全国丘陵山区现代农机产业招商引资暨产业发展交流活动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直指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的短板。

短板正在补强。在陈学庚等专家学者看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政策持续倾斜和科技不断进步,以及初步形成完整的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链,农机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当天的活动,围绕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全国多地的专家、企业家及行业主管部门人士等展开交流探讨。

达州市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展出的丘陵山区农机。

现状:丘陵山区“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现象突出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有一组具象数据:目前,全国农机装备保有量约2.04亿台,其中丘陵山区保有量约1500万台,占比仅为7.4%。特别是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西南省市,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处于“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状态。

这一现实,令不少与会人士感到担忧。具体看四川,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农艺师蒋辉霞统计了多种作物的机械化率:主要粮油作物中,玉米机播率机收率和马铃薯机播率均不足10%;经济作物平均机械化水平又比水稻、小麦等粮油作物低近50%。

蒋辉霞分析,这主要是受耕地宜机化改造滞后、作物种植模式繁杂、适用农机装备缺乏等因素制约。除此之外,农机制造企业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投资效益较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农机制造有多品种、小批量和研发制造成本高等难题,导致企业研发制造的动力不足。

目前,四川省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普遍存在“无机可用”现象,柑橘套袋装备为空白,蔬菜、中药材的种植和收获环节基本依赖人工;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有机难用”,重点需改进农机性能。

陈学庚认为,丘陵山区是我国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其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涉及农业人口近3亿人。提高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效率,将实现农产品更富足和农民增收。

对策:“以机适地”和“改地适机”同步推进

与会人员认为,解决“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需“以机适地”和“改地适机”同步推进。

“开发适于丘陵山区农田地形复杂、种植模式多元、作物品种多样的高效适用装备,是提升丘区农机化水平的急迫任务。”在蒋辉霞看来,针对水果、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无机可用”,重点是实现农机装备空白的突破;玉米、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领域农机,重点在于性能提升和技术改进。比如,研发深泥脚田水稻插秧设备,破解现有水稻插秧机作业易陷等问题。

“农机装备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适宜化、绿色化、智能化。”蒋辉霞解释,推进农机智能化,应加快农机装备作业传感器的筛选应用和智能网联终端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围绕水稻智能化插秧、果园数字化管理、茶叶采摘等研制智能化农机装备;农机绿色化,即推动农机装备“电代油”“油改电”,加快新能源农机装备设施的研发推广应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节能减排要求。

陈学庚认为,要把丘陵山区农机产品做成精品,“好用、耐用、操作方便。”他说,应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的实际,丘陵山区农机研发应加强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支持农技人才培养。

在土地宜机化改造和利用方面,陈学庚建议分类施策。山地土地经过整理,小块拼大块,以适应适度规模的机械化作业,用于种粮;坡度较大、块小且不容易合并整理的田块,用于种果、种茶、种植中草药;山顶用于种树,“目标是让农民和经营合作组织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举措:支持园区、企业及技术等关键领域发展

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正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不少与会人士看来,丘陵山区农机装备这一短板,亦是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是可作为的产业赛道。

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成果是,达州、遂宁、乐山、广安签订共建丘区农机装备产业园战略合作协议,4市将共同致力于丘陵山区农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和服务提升,逐步形成农机装备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共同开创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预计8月底前,3.5万平方米定制化标准厂房将竣工验收并交付企业。”会上,达州市达川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带来新消息,当地倾力建设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8万平方米孵化园全面建成,500亩中试基地已投入使用。

去年以来,作为盆周山区产粮大市的达州,积极推进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发展,在达川区建设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项目一期计划投资65亿元,集“产、学、研、推、用”于一体,园区已签约落地10家企业。

会上,达州为9名来自全国多地的农机领域专家学者颁发“丘陵山区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区产业顾问”聘用证书,并现场签订8个丘陵山区农机装备制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