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丽霏 德阳观察 古蓉媛
8月23日,由罗江区委宣传部、罗江区融媒体中心组织开展的“乡村振兴看罗江”——全国主流媒体大型采风活动在德阳市罗江区举行,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四川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齐聚德阳市罗江区。
“乡村振兴看罗江”,记者看到了什么?
漫步古蜀长道
看文化传承
罗纹江畔,麦浪在清风中翻腾,走进李调元纪念馆,一条承载着传统韵味的“入仕之梯”映入眼帘。静谧的听琴处、矗立的李调元诗碑林、保存完好的“文峰函海”雕像群……随处可见古蜀深厚的历史纹理。
李调元纪念馆。
出生罗江的李调元,是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曾编撰《函海》丛书,组织川剧伶班,推动川剧的兴起,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纂了第一部川菜菜谱《醒园录》,被人民誉为“川菜川剧之父”,2020年被评选为第二批四川省历史名人。
为纪念李调元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所做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罗江修建了李调元纪念馆。2024年,罗江区委、区政府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将李调元纪念馆建设成为“调元文化公园”。
近年来,罗江区持续做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作,深挖历史名人时代价值,推动调元文化普及传承。目前,已撰著《李调元文化研究述论》《李调元编年事辑》《巴蜀才子李调元》等专著10余部,并持续举办“川菜川剧文化周”、调元诗词诵读大赛等群众文化普及活动,出版发行地方文化普及读物《桑梓漫谈》,不断扩大调元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制种水稻收割忙
看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初秋时节,罗江区水稻制种迎来收获季,走进罗江调元镇顺河村、略坪镇长玉村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稻穗缀满了金黄饱满的谷粒,沉甸甸地压弯了稻秆的腰。
“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一阵阵机器轰鸣声,农机手正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在金色的田野里来回穿梭,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收割机中,将一粒粒稻谷尽收“囊中”,脱粒、除秸、稻谷入仓,一气呵成。田埂上,农民朋友们开心地忙着把谷装袋、搬运上车,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长玉村国家级水稻油菜制种基地。
“今年发展双季制种9000亩,双季制种亩均净利润达3500元以上,是单一制种模式的2.3倍以上、种植商品稻谷与油菜的5倍以上。”罗江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夏红介绍,罗江是全国首推水稻与油菜双季制种新模式的区县,采取水稻与油菜制种轮作双季制种,即在同一田块大春水稻制种、小春油菜制种轮作。
“这种方式通过调整品种组合和制种播期,解决了水稻、油菜等作物制种茬口空档期的问题,形成了‘水稻制种-油菜制种’等接茬轮作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年双季’‘一田双收’的目标。”夏红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基石。近年来,罗江区紧紧围绕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要求,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水稻油菜制种产业列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奋力建设全国高标准水稻油菜双季制种产业样板基地。
贵妃枣喜迎丰收
看产业铺就致富路
眼下,正是贵妃枣收获的季节。走进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浓郁的果香味扑面而来,圆润饱满的贵妃枣挂满藤蔓,村民们正忙着采摘、分拣、包装,呈现一片喜悦丰收的景象。
据了解,罗江区白马关镇贵妃枣产业自2008年开始大力培育,由最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亩,由最初的宝峰村1个村种植,发展到宝峰、万佛、凤雏、换马村等多村种植。同时,还加强同川农等科研院所合作,强化品种优势,目前拥有贵妃枣2号、3号和蜀脆枣等多个品种。今年预计总产量1500余万斤,产值9300余万元。
万佛村贵妃枣采摘现场。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贵妃枣销售也进入了电商时代,枣农通过微商、网络平台销售枣子达200余吨,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价格增长达10%。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做强贵妃枣产业,白马关镇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争取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和天府森林粮库示范建设项目,建成共富农事服务中心,搭建农事服务运营平台,力争在智慧农业、电商销售、科研能力、农文旅融合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目前,该镇贵妃枣特色农业已步入产业规模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正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
(罗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