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张舟

近日,一篇名为《我被美团会员割了韭菜》的自媒体网文详述了作者在开通美团外卖会员后,配送费上涨的经历。文中,作者通过验证后发现,开通美团外卖会员的手机,附近几乎所有外卖商户的配送费,基本都要超出非会员配送费1至5元不等。一时间,“大数据杀熟”这一话题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

“大数据杀熟”一词第一次在公共舆论场引起关注,是在2018年。当时,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炮轰飞猪旅行APP的“杀熟”行为,引起社会广泛热议。不少消费者也纷纷表示,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出许多,涉嫌价格歧视。

表面上看,“大数据杀熟”是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取得垄断地位后,为了牟取额外利润而出现的新问题,但其实,它与过去的“宰客”并无本质区别。唯一的不同在于,过去的“宰”,靠的是察言观色,看的是顾客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而现在的“杀”,靠的是大数据和复杂的算法,分析的是用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千人千面,一人一策,精准异常。

作为商业机构,平台想要取得利润的动机自然无可厚非,可“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一种熟人之间信任的欺骗和背叛。在消费者日益理性、信息日益透明的当下,采取“杀熟”的方式获取利润,显然既不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商誉和形象,更是一种对品牌和信任的透支行为,长此以往,无异于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有鉴于此,为了市场健康长远的发展,“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必须终结。

但需要指出的是,“大数据杀熟”虽不合情,却已经成为了一种商业和社会现象。只要买卖关系还存在,只要市场还在,买卖双方就一定会不断博弈。互联网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追逐超额利润,是为了获得或者维护自己在市场的垄断地位,之所以要追求垄断,是因为我们的市场规则还有缺失,市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终结“大数据杀熟”,必须从源头开始,用明确的规则告诉所有企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令行禁止,奖惩分明。如此这般,才能让市场边界益趋分明,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让企业告别“生存恐慌”,能够沉下心来,在自己的核心业务领域持续耕耘,不断创新,为消费者创造更多正面积极的价值。而上个月刚刚结束征求意见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或将成为破局的关键。因为,越来越完善的制度将让所有人明白:让商业和社会实现秩序的唯一方法,是人人对于规则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