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刚过去的彝历新年,格外不同。

“宰了两头猪!”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的吉地尔子自豪地伸出两根手指。他家厨房里,挂着满满的腊肉香肠。靠小额贷款等扶持,火普村乌洋芋换成亩产3倍的新品种,村里跑满了西门塔尔牛和猪羊。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1万元,今年有望跃升至1.8万元。

40公里外的喜德县东和乡瓦尔新村,吉克里体一家在125平方米的宽敞新家里,过了一个“全新”的彝历新年。在农发行四川省分行8亿元贷款支持下,瓦尔新村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吉克里体只花了1万元,便住上了四室两厅。

就在彝历新年前几天,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普格等凉山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四川脱贫攻坚战已胜券在握。

这是两个贫困家庭的幸福与底气,更是625万贫困老乡生活的精彩蝶变。从针对一家一户的扶贫小贷,到助力百万群体的政策性贷款,在这场鏖战贫困的征程中,四川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将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狠下“绣花”功夫,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带贫模式、优化服务方式,构建起金融合力助贫大格局,为老乡脱贫奔康注入源头活水。

今日

《四川日报》重磅推出四个版面

聚焦四川金融战贫

▼▼▼

高位谋划+聚焦重点

累计发放扶贫贷款5000多亿元

贷款余额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88个贫困县,625万贫困群众,还有大小凉山彝区等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在这场战斗中,四川是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不落下一户一人。随后,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最大民生工程、最大发展机遇,擂响扶贫战鼓。

高位谋划部署中,金融始终是发力重点之一。2015年,省委开全国先河,以全会专题部署脱贫攻坚,打出“3+10+ N”政策“组合拳”。在作为“10”的10个专项方案中,金融扶贫占据一席,此后每年年度专项实施方案不管数量如何变化,金融始终是四川战贫政策支撑中的重要一员。

闻令而动,省、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与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保监局、四川证监局等扛起金融精准扶贫大旗,聚力攻坚。人行成都分行牵头,联合相关部门迅即出台金融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绘制金融扶贫工作施工图,成立多部门组成的专门工作协调小组;四川银保监局率先印发银行业支持帮扶贫困县行动计划,130家银行机构与88个贫困县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全省累计选派700余名扶贫干部到县乡村一线定点帮扶,金阳县马依足乡党委副书记、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帮扶干部郑伟3年间走乡串户穿烂11双鞋,落实帮扶项目50多个,资金近千万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金融扶贫纳入市县党委政府成效考核体系,同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劳动竞赛机制……

作为源头活水,精准始终是四川金融扶贫生命线。这5年来,四川金融系统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脱贫目标,向3156个扶贫项目发放项目精准扶贫贷款3175亿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34亿元,支持136万贫困人口安置房建设。今年6月底,我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搬迁规模位居全国第二,金融支持立下汗马功劳。

还要发力重点地区。为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摘帽”,我省将深贫地区扶贫小额信贷分险比例提升至8:2。在深贫地区中,重点聚焦凉山彝区这个控制性因素,在省上为凉山量身打造的12个方面34条政策和16条具体工作措施中,金融当仁不让。今年,凉山最后“摘帽”的7个县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更是达到36.2%。

高位部署,聚焦重点,各类金融资源加速向贫困地区汇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5151亿元,年均增长16.7%,高于各项贷款3.6个百分点,贷款余额更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贷”动贫困老乡开启脱贫奔康加速度。

精细“绣花”+创新机制

提前1年实现贫困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保持年均30%高速增长

贫困地区,曾长期是金融支持的“盲区”。一台银行卡受理终端、一台验钞设备、一块服务点标牌、一个业务柜台,构成一个特殊的袖珍“银行”……凉山“悬崖村”网红拉博做梦也没想到,他能在悬崖之上的家门口取款。农行昭觉县支行相关负责人坦言,“悬崖村”是他布设过的最难的助农取款服务点。在阿坝州马尔康市最偏远的日部乡,建行阿坝分行也设立了“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农民只需带卡前往,简单操作,即可现场取款。

就这样,四川金融服务通过线上线下“上山下乡”,精准服务老乡需求,加速补齐农村金融短板。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农村地区设立助农取款点8.2万个,布放银行机具28万台,提前1年实现贫困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不仅解决了“点”有没有的问题,服务更是愈来愈细致贴心。昭觉县贫困户阿苦有洛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写汉字而无法存钱取款了——2019年12月,农行凉山州分行在昭觉试点推出了“指纹代替签名”便民服务项目,解决了彝族群众办业务签名难题。

精准,更体现在有了金融服务后的润贫带贫上。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四川金融狠下“绣花”功夫,将源头活水持续滴灌到“穷根”上。

精准锁定产业这个稳定长效脱贫的治本之策,5年来,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保持年均33.6%的高速增长。九寨沟县郭元乡抹地村贫困户李瑞林想靠甜樱桃摘掉穷帽,但囊中羞涩,急得团团转。得知情况后,四川农信社工作人员很快找上门,提供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正是靠这笔钱,李瑞林一家不仅脱贫,还带动5户老乡脱贫。“悬崖村”则采取“企业+银行+村党支部+贫困农户”模式,成立中泽支尔莫油橄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200亩高标准油橄榄示范基地、一座小型榨油厂,村民某色日者一年靠油橄榄收入超过2万元。而作为凉山农业龙头企业,中泽公司已累计获农发行5000万元的低息贷款。

全省75.4万像李瑞林这样的贫困家庭,共获扶贫小额信贷266.3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从不到1%提升到38.8%。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1194.69亿元。

四川金融还不断创新机制模式,打通助贫梗阻。2018年,我省将“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模式试点全面推广。邮储银行旺苍县支行相关负责人坦言,风险分担让银行从“不敢贷”变为“主动贷”,广元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拿到贷款,最高达1000万元,融资成本也大幅降低。在这一模式推动下,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保持了年均30%的高速增长,贷款余额是2015年末的3.96倍,为5864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贷39.56亿元,形成“贷款跟着产业走、贫困人口跟着产业走”的良性发展格局,金融扶贫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不仅如此,我省还创新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带动贷款”“+示范基地”等多种模式,银行业低成本资金持续投向扶贫领域,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扶贫再贷款余额143.36亿元,同比增长14.68%,建成示范基地189个;工商银行在南江推行黄羊产业扶贫项目,成功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24个优秀案例;中国银行开发的“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有效助力消费扶贫;2018年,全国首单旅游扶贫专项债落地四川,助力旅游带贫增收致富……四川在金融扶贫领域“飞针走线”,“绣”出一幅幅产业和民生扶贫新“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