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裴玉松 文/图
8月2日上午10时,尽管室外温度已超过30摄氏度,但100余名参观者依旧顶着烈日,守在乐山市井研县王村镇磨池村玉米基地不愿离去。当天,由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立项的“2023年省级财政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四川省丘陵山区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研发项目”现场示范会在此举行。“6台机型,有能摘玉米穗的、可脱玉米籽的,还有可收获2行的、3行的,比较适宜四川丘陵山区作业。”四川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推广中心研究员任丹华评价,如此多类型的玉米收割机集中开展同台竞技,省内还属首次。
展示现场,农机准备开始收割竞技。
一直以来,四川省玉米收割面临着雨水多、土质黏、坡度大、玉米籽水分高等挑战。收割机“比武”现场便颇具代表性。一脚踏进玉米地,记者的鞋很快便陷入泥里。“前两天刚下了雨,过两天又要下雨,泥土比较黏稠,普通农机没法下地收割。”四川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波说。而这段时间,又是四川玉米集中收割的关键期。此外,四川的玉米籽、玉米秆含水量普遍在30%以上,高于北方的20%。“含水量高,脱粒难度大、玉米籽破损率高。”一旁的任丹华向记者补充。
那么,农机的现场表现如何?
首先接受检阅的是由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张彬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农机。一阵轰鸣过后,玉米穗进入车斗,地里只留下一排排玉米桩。“我们的机型具有轻便、适地性强等优势,可减少玉米的损失率。”张彬介绍。比如,农机可采用激光雷达自动纠偏,降低掉穗等损失。随后上场的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农机,田间表现同样可圈可点。进入玉米地后,该企业的收割机可快速实现原地转向。“我们的机型不会出现黏土地上踩油门导致履带脱落的情况,可以有效提高玉米收割效率。”该企业四川区域经理黄磊说,这些机型每小时至少可收割8亩玉米。
收割现场。
现场吸引目光最多的,当属四川农业大学机电学院陈霖教授团队研发的玉米籽粒收割机。农机从田间穿梭而过,玉米棒子就已经变成了颗粒饱满的玉米籽粒。任丹华、刘波等人跟在收割机后,翻找地上掉落的玉米籽数量,以判断机器的性能。“地上没发现掉多少,基本上接受住了考验。”任丹华说。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自然离不开团队背后的技术改良。陈霖教授介绍,针对收获期玉米籽粒含水率较高等问题,团队将割台原来的直板形改为曲面形,优化了钉齿的结构、数量等,降低了籽粒破损率。此外,农机还通过在滚筒中加装速度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减少四川丘陵山区玉米收获带来的减产。
陈霖教授团队研发的收割机,玉米籽脱粒状况良好。
现场农机的表现,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能否大面积推广?“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未来还需要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任丹华说。她提醒记者注意观察基地选用的玉米品种,目之所及就有十多个。“每个品种的玉米秆大小、高低、含水量、抗倒伏性,以及玉米籽的大小都影响着农机的田间表现。”她说。此外,玉米行间距、灌溉设施、耕作道等都影响着玉米收割的质效。这些,都是四川农机需要克服的问题。
现场的一个插曲让大家对四川农机的未来充满信心。原来,玉米基地负责人严虎看到陈霖教授团队农机的田间表现,当场希望她们将自家600亩玉米收了。“只要农机好,玉米籽破损率低、效率高,老百姓自然愿意用了。”刘波对提高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充满期待。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看到玉米收割机帮农民伯伯收玉米,再也不用顶着烈日在玉米地里穿梭辛苦的劳作了。种地和收获变成了轻松和喜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