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主办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会在京召开。报告会现场发布《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科学报告》。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介绍,该模型的制定基于科学研究证据,目的是约束、规范向儿童青少年营销高糖、高油、高盐食品的行为,也可为引导食品行业向更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依据。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和多个国家、地区已采用营养素度量法构建了不同的营养素度量模型。那么,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可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围绕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3年努力构建中国模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营养素度量法是指出于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对食品进行分类或排序。营养素度量模型则是营养素度量法在特定目标下的实践转化。
据悉,营养素度量法可以帮助各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制定旨在改善饮食健康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其主要应用包括:在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使用正面标识;限制不健康食品和非酒精饮料面向儿童的营销;制定相关税收政策以限制不健康食品的消费;促进食品企业的配方改良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肥胖和慢性病负担的日益加重,营养素度量模型的制定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以及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应用了营养素度量模型。
“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高糖、高油、高盐食品摄入过多,但全谷物及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已成为中国居民饮食的主要风险因素。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显著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介绍,为创建更符合我国国情和国人需求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国内外营养专业机构的专家进行了多轮系统性讨论和研究。
韩军花表示,历经3年努力构建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确定了模型的应用场景,将总钠、总脂肪和总糖作为模型的关键营养素,将儿童青少年消费频率高的食品类别作为模型的重点关注对象。
营造健康饮食环境
报告会发布的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为阈值型。该模型对焙烤食品、即食方便食品、饮料等13类食品建立了阈值判断标准。
“依据模型可以对各类食品进行判定。如果某食品中的总钠、总脂肪或总糖含量超过了其所在类别食品的阈值,则该食品不适合面向儿童青少年进行营销。”韩军花举例说,若某饼干(属烘焙食品类别)每100克的脂肪含量超过20克、钠含量超过500毫克、总糖含量超过15克,有其中任何一项,则需限制其面向儿童青少年进行营销。此外,该模型还建议了不作营销限制的食品类别和不允许营销的食品类别。
该模型为何将应用目的聚焦在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营销行为?专家介绍,大量研究证明,不规范的食品营销是儿童青少年养成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幕后推手”之一。“电视和网络上的食品广告,尤其是高糖、高脂肪以及‘重口味’食品的推广宣传,会间接增加儿童青少年对于糖、脂肪和钠的摄入,成为加剧超重和肥胖问题的重要因素。”韩军花说。
为儿童青少年营造健康饮食环境,需多方通力合作。“营养素度量法不是减少不健康饮食的唯一方法,而是重要的科学工具和辅助工具,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韩军花解释,我国发布了很多有关保障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政策文件,其中有的文件提到了在校园内不得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肪的食品和酒精饮料,但判断“高”的标准是什么,超过什么样的阈值应该限制在校园内和校园周边销售或营销,此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有了该模型后,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及行业协会可参照该模型所提供的阈值,制定更加翔实有效的规范和政策,将监管落到实处。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许多国家,营养素度量模型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健康与营养处处长石艾黎(Ali Shirazi)对全球多个国家依照营养素度量法开发的不同营养素度量模型的概况及其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目前,国际上已有比较成熟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其中,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营养素度量模型是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的主要参考之一。
英国食品标准局构建的营养素度量模型,可帮助广播监管机构控制不健康预包装食品在儿童电视频道进行广告宣传。根据该模型对食品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越可能被认为是不健康食品。专家介绍,该模型成功应用在了法国营养评分标签的设计思路中。法国营养评分标签根据该模型,采用“ABCDE”5个等级对应食品营养健康程度,分别用深绿色、浅绿色、黄色、橘红色、红色标识,其中,字母“A”代表食品最营养健康。
各类模型帮助多个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符合国情的包装正面标识、健康评价标签或营养评分标签。有的国家根据模型制定并实施了健康星级评价标签,通过在标签上展示星级数、营养素具体含量值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具辨识度的食品包装。有的国家则制定实施警告标签(即所谓“黑标签”)。比如,智利等国实施的警告标签正中间印有“高糖”“高热量”“高饱和脂肪”等文字信息,强制规定不健康食品在包装正面标示这些标签,贴标食品不得通过广告或学校食堂、小卖部卖给14岁以下儿童。专家介绍,调查显示,标签推行后,儿童购买含糖饮料次数显著减少。
此前,对于将营养素度量法应用在包装正面标识等方面,我国已有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年3月,上海市疾控中心推出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根据饮料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从A级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
“首批试点企业包括3家现制现售饮料企业和1家餐饮企业,第二批试点企业类型拓展,参与数量达10余家。”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处长徐奕丽告诉记者,目前,“营养选择”标识试点主要有四大实用场景:一是现制现售饮品在门店菜单和点单小程序展现其对应标识;二是电商应用或线上平台在页面展现售卖饮料的对应标识;三是预包装饮料在其包装正面进行标识展示;四是线下场所开辟“营养选择”专区,分区陈列饮料。
上海市的“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推出后,获得了许多消费者的好评。一些消费者认为,“营养分级符合当下许多人的健康需求”或“可以根据标识选择适合自己的”,也有消费者对如何更好地做好分级监管和价格监管提出了意见建议。
“我们将继续做好产品稳定性评估,探索试点机制,建立更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进一步开展长期数据收集和科学评估。”徐奕丽说。
下一步,分级标识能否覆盖更多的食品类型?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营养素度量模型进行分级评价和试点实践?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和各地食品消费习惯因地制宜对模型进行科学动态调整?多名专家认为,我国模型的构建走出了对食品进行营养评价的第一步,到其真正应用于相关政策制定或推动食品营养评价标签制定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值得期待。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李诗尧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FOKDLKT】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