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付乔崧

7月25日,媒体蜀道行走进绵阳。

在绵阳市博物馆寻踪古蜀道历史脉络、走进两弹城感受“两弹一星”精神、漫步梓潼翠云廊品文化传承……行走在绵阳,历史的穿越感扑面而来,记者们看到的是绵阳富集的文旅资源和绵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记得江东诗句好,淡烟乔木是绵州”。绵阳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市域海拔跨度从307米到5400米,形成了平原、丘陵、高山等多种地形地貌,造就了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在今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主要领导推介道:“在广元、绵阳古蜀道上的翠云廊,有一片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已成为国内外游客的打卡地。”

翠云廊古柏王 郭超英 摄

当天,行进在金牛古蜀道翠云廊古柏林之间,青石古道历经沧桑,千年古柏剑指云霄,媒体蜀道行记者们感受到的是自然与人文融合。

梓潼县境内保存完好的金牛古道 郭超英 摄

绵阳文化瑰宝璀璨夺目,拥有不可移动文物4600余处、馆藏文物7.7万余件和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4项。始建于东晋末年的“文昌祖庭”七曲山大庙,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殿群“深山故宫”报恩寺,“唐代四大名楼”、天下诗文第一楼越王楼,西蜀子云亭、两弹城……一大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孕育了“诗仙”李白、“唐宋八大家”之首欧阳修等标志性文化人物。

对于文旅来讲,特色就是吸引游客的制胜法宝。近年来,绵阳着力以“李白故里、科技之城、熊猫家园”为核心打造精品IP,即围绕李白文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打造旅游高地。

今天,媒体蜀道行记者沿着金牛古道翠云廊和两弹城,短短的行程,就能沉浸式体验绵阳文旅的两大核心特色在梓潼的缩影。

科技创新是绵阳的鲜明底色,近年来科技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绵阳的科技氛围越来越浓,无人巡逻车、机器人交通智能劝导员、AI城管等,既展示了绵阳的科技实力,也为发展科技旅游奠定了基础。

今年,绵阳虹苑剧场、绵州大剧院改造升级后,已开展各类演出65场、增长325%,这说明绵阳不缺消费人群,关键是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如何不断优化文旅服务?绵阳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创新发展,推动旅游景区、公共文化场馆等智慧化建设。

6月24日,在绵阳市文旅发展大会召开同期,四川两弹城博物馆和航天科技馆同时开馆,绵阳打造的两大精品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同时“落子”梓潼。同期,2024梓潼“七曲山翠云廊杯”中国公路自行车职业联赛在梓潼上演,这是全国最高规格的专业性自行车竞技赛事。来自全国20支职业车队齐聚绵阳梓潼,在单圈47公里、赛程4圈、总距离188公里赛道上展开激烈角逐,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与激情的盛宴。可以看出,绵阳通过做精体育赛事游,做美旅游城市游,积极促进“文旅+百业”和“百业+文旅”的双向赋能。

四川两弹城博物馆 郭超英 摄

“绵阳依托古蜀道、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价值转化,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媒体记者认为,绵阳不仅有硬核的科技、产业实力,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底蕴深厚。“可能是一座即将要腾飞的城市。”

有如此多的文旅资源,如何让城市文化“走”得更远?2024年,绵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启动赴文旅经济互补性强、消费市场繁荣、具有情感共鸣的全国一二线城市和对口援建省份重点城市的城市品牌推广、文化艺术推介、文旅产品推销“文化三推”活动,将具有绵阳特色、彰显巴蜀魅力的优质文旅资源“打包出川”,通过宣传互推、文旅互动、文艺互鉴,切实提升绵阳文化传播影响力与文化产业竞争力。截至2024年7月,已先后赴厦门、杭州、青岛、重庆、昆明开展5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