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任紫鑫 绵阳观察 郭超英

“这棵两千多岁的柏树,树干大约需要三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像这样的古树在梓潼县有11000多株。”7月25日,媒体蜀道行采访团走进梓潼翠云廊,漫步在翠云廊蜿蜒的古道石板路上,柏树的清香萦绕鼻尖,缕缕阳光穿透树荫。行进间,不少记者上前打开双臂量起了这些古树的“腰围”。

蜀道翠云廊和金牛道相互依存,是金牛古道上最为著名的景观,在300余里的金牛古道两旁,北起剑阁,南至梓潼,东达阆中,古柏参天,林带如海,自古就被称作为“三百长程十万树”。

梓潼作为古蜀道翠云廊的起点,境内有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1万多株古柏蔚然深秀,2300余年树龄的古柏王依然生机勃勃,苍劲如昔。

树龄约2300年的古柏王

官员离任 交接古柏保护

翠云廊蜀道古柏是目前全世界现存树龄最古老、规模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行道树群,因其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翠云廊又被誉为“森林活化石”。

就在当天上午,梓潼县举行翠云廊梓潼段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仪式。由于梓潼演武镇党委书记工作岗位的调整,因此要核查清点所在区域的古柏存活和生长情况并进行离任交接。

在梓潼县演武镇古柏王小微公园“古柏王”树下,演武镇原党委书记赵雄、现党委书记熊政开分别以移交人、接交人上台签字交接。

在仪式前,赵雄和熊政开两人行走在翠云廊清点古柏。

“梓潼县境内的古蜀道主要是金牛道,经成都、德阳、绵阳、梓潼、剑门关、广元,一直通到汉中,再越过秦岭到长安,是古蜀陆路出川的交通要道。”据梓潼县文史专家刘文介绍,金牛道是世界上遗存里程最长、保存最完好、资源最富集的人工古驿道。从先秦时代开始,为了帮助行人辨别道路、计数里程,历朝历代都会在官道两旁种植树木。

保存完好的金牛古蜀道遗址

这里的古树之所以能延续得这么久,既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也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

探索古树名木保护创新模式

绵阳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积淀了红色文化、“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截至2022年底,绵阳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559处、历史建筑58处。

如何进一步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发展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绵阳积极探索保护创新模式,推动古树名木保护。通过建立古柏“一树一档”,采用集群立碑和单株挂牌两种方式完成全县古柏统一挂牌,让每株古柏都拥有了专属二维码“身份证”。累计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通过防腐修补、砌石垒土、围栏保护和支撑加固等措施复壮古柏3500余株。在古柏管护上,将古树名木管护责任落实到1356名护林员,并通过智慧林长APP及时反馈和处理巡林发现的涉林事件,提升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科技化水平,有效实现每一株树都有人看、有人管、有人养。同时,出台《梓潼县古柏资源离任审计交接管理办法(试行)》,将古柏保护管理纳入林长制考核范围,建成管护责任人实时巡护、主管部门定期抽查、社会公众及时监督的三级监护体系。

从“一树一档”挂牌保护,到“一树一策”科学救护,再到“一树一人”日常巡护,在绵阳,“植柏护柏”理念深入人心。此外,绵阳与广元市昭化区、剑阁县,南充市阆中市,巴中市南江县建立五地协同保护机制,联合发布《蜀道古柏资源保护联合倡议书》,构建“区域同管、县乡共治”工作格局。

今年3月12日,为加强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与研究,梓潼翠云廊历史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7月1日,《绵阳市历史文化遗址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对绵阳市境内所有类型的历史文化遗址通过地方立法予以保护,开全国全省先河。

不仅如此,绵阳还推动古蜀道文物活化利用。梓潼七曲山风景区已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近年来又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七曲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并在景区内建成了状元第商业街,同时推出以七曲山大庙为核心点位的主题文物游径……一系列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让这条古蜀道愈发青翠,焕然新生。

近年来,绵阳深入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坚持在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今,在梓潼县翠云廊上空,云海奇观不断上演的场景屡见不鲜,宛如人间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