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若雪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付江

7月26日至29日,2024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在绵阳市拉开帷幕。

大会现场。  陈冬冬 摄

打通创新供需“两端”,绵阳一直探索不断。而此次全国首届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落地”绵阳,正是绵阳加快“人工智能+”发展步伐的一个重大机遇。

活动精彩纷呈 科技体验感将“拉满”

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 供需互联”为活动主题,将以会展结合方式展开。

届时,院士、专家以及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全国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绵阳市人工智能企业等各方代表,将围绕人工智能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携手合作,迸发出更多人工智能新思维、新观点。

大会可谓是好戏连台。期间,将举行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场景专场、人工智能产融对接专场以及走进绵阳科技城专场活动,搭建双向奔赴通道,让更多供需双方强强联合,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上新”,实现产业价值“落地”。

创新成果展科技体验感拉满。打开展区分布图发现,聚焦先进技术、终端产品、行业应用以及绵阳本地创新产品,打造高端展示平台,透露AI发展新趋势。

本次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展,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将齐聚一堂,其中不乏华为、高德、科大讯飞、腾讯云、金山等“科技大厂”的身影,还有长虹、九洲、五八科技等绵阳本土企业,也将带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展览将于7月26日-28日,在中国(绵阳)科技城会展中心A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畅通供需互联  绵阳有思路和底气

本次大会主题中有一个关键词:供需互联。

畅通供需两端,才能助力科技成果加速实现“从样品到产品”“从‘书架’到‘货架’”。这种科技成果转化的思路,正是绵阳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一贯思路。

在前期的不断探索中,绵阳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遴选青年骨干挂职地方担任科技助理,发挥熟悉科研、企业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有效解决当地科研和市场“两张皮”“大科技小产业”等问题。

创新不止于此,绵阳在人工智能领域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校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其构建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已建成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智能交通大数据融合分析与决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平台21个。

正是基于这套成熟的机制,人工智能这样的新质生产力在绵阳快速成势。走进绵阳科技城新区,园区通行可以搭乘无人驾驶小巴、机器人文明交通劝导员在街头执勤、机器狗和无人巡逻车与警察一起巡逻……多场景应用的背后是举措创新,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出台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城市治理、公共安全、交通运输等领域打造形成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创新示范产品。

科技攻“尖”,产业向“新”。当前,绵阳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拥有长虹、九洲等人工智能领域优势企业,初步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产业链全覆盖。据初步统计,2023年绵阳市共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近100家,营业收入近200亿元。

而在今年,绵阳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上不断发力,从年初组建工作专班后,一个月的时间内相继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

6月12日,绵阳召开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以科技创新为重要引擎,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其中,实施人工智能科技攻坚被列为“首位”,形成引领支撑未来绵阳发展的“爆发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即将召开的2024首届人工智能先进技术成果供需对接大会,将推动更多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项目“落地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