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勤犁 宋伟慧 川观新闻记者 韦维

泸沽湖是四川境内最大的水鸟聚集越冬的天然湖泊,每年超过100种鸟类在此处越冬。其实,夏日的泸沽湖,依然有70种以上的鸟类在此栖息、繁殖。

7月18日至23日,川观新闻记者跟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考团队,对泸沽湖进行了系列科考活动:根据不同的生境划分样线进行调查,并重点关注退耕还湿区域的鸟类生态环境、食物来源及栖息地状况。

通过相机镜头,记者和科考团队共记录了81种鸟类的身影。

白鹡鸰 。

小嘴乌鸦。

白鹭、牛背鹭、中白鹭、斑嘴鸭等。

斑嘴鸭。

飞翔的斑嘴鸭。

被镜头“捉住”的鸟儿以本地留鸟为主,夏候鸟次之,也有少量迁徙经过在此处进行补给的旅鸟。此外,泸沽湖的明星物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紫水鸡的倩影也被镜头捕捉。鸟儿们在草海里穿梭、在枝头歇息,相伴相随、悠然自得,“扮靓”了夏日的泸沽湖湿地。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紫水鸡。

喜鹊。

灰背伯劳(幼鸟)。

展翅的牛背鹭。

山斑鸠。

“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之一,在保持水土、固碳增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净化水质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科考团队负责人表示,涉及到历史变迁、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多个方面,泸沽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环境挑战。对泸沽湖湿地持续监测将有助于促进科学认知与生态保护、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们用翅膀来投票,由于自然现象的周期性和复杂性,科考工作往往需要积累多年的数据与素材,此次泸沽湖夏季科考工作,充实了泸沽湖新型生态风险与治理工作的数据库。”科研团队表示将持续关注泸沽湖地区面临的生态挑战,并将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工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