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庭铭 唐子晴 文/视频

四川省已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近期,四川全省连续大面积降雨,防汛减灾形势严峻复杂。

在防汛减灾的关键时刻,却有一些涉及汛情的网络谣言在网上传播,不仅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更对防汛工作造成困扰。近日,四川网警依法查处3起编造汛情网络谣言的案件。目前,造谣者均被警方行政处罚。

根据警方的通报,编造这3起谣言的行为人要么是从网上下载他人的视频编造虚假信息,要么是把往年视频内容重新拼接修改后谎称为当前汛情。

那什么言论可以被认定为谣言?如果造谣,行为人将可能面临怎样的处罚?7月21日,小铭邀请到了上海汉盛(成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凝阳律师团队创始人刘娜律师来告诉大家背后的法律知识。

海报制作 张庭铭

什么言论将可能被认定为谣言?

涉及虚构事实

“首先,我们要先界定一下什么是谣言。”刘娜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法律并没有对“谣言”进行定义。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刑法条文和司法解释使用更多的表述是“虚假信息”。现在一般认为,谣言止于意见表达,也就是说应该区别事实陈述和意见表达。谣言是涉及事实陈述,而意见表达是个人情绪表述,只有关于虚假事实陈述才可能构成谣言。

在刘娜看来,相关司法机关在认定谣言的时候,需要区分这个信息是事实还是观点。如果像前述案件中,对信息进行拼接、无中生有的编造,对信息的关键点或大部分内容进行实质性篡改后进行散布传播,造成与事实不符合的结果,应当被认定为谣言。“但是,要注意正确区分批评性、专业性质疑言论与谣言的界限。在难以分辨是否属于批评言论或质疑言论的情况时,应该当作观点性言论,不应该以传播谣言论处。”

造谣会面临怎样的处罚?

一般是行政处罚;若构成犯罪的,将被刑事处罚

刘娜告诉记者,在实践中,关于造谣的处罚一般是行政处罚;若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被追究相应刑事责任。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是行政处罚。”刘娜说。

刘娜解释,行政拘留是一种重要且常见的行政处罚种类,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也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秩序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

另外,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属于情节严重,如果构成犯罪,行为人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刘娜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