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理 川观新闻记者 陈秋吉

近日,四川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巴中市通江县选育的“巴山3号”“工银1号”银耳新菌株进行品种认定。2个新品种的芳樟醇、多糖、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同时具有产量高、耳片厚、胶质多、易炖化、抗逆性强等特点,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得到专家组一致认定。

2个银耳新菌株亲本均来源于通江县涪阳镇,经通江银耳科研所和四川省食用菌研究所专家长达四年的纯化、筛选、提纯、配对品比育成。

据了解,“巴山3号”朵形较大,颜色较白,芳香浓郁,甘爽沁心,与对照品种相比,新品种平均干耳产量313.7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14%,干耳增产15.01%,干耳蛋白质8.09克/100克,高18.27%;“工银1号”耐高温,朵形佳,出耳早,耳片边缘波褶明显,与对照品种相比,新品种平均干耳产量300.79克/50千克耳棒,出耳率高9.8%,干耳增产11.64%。

“通过野外寻找,我们选育了两个优良的菌株,通过小规模和大规模的试验,产量基本上稳定在六两左右,打破了在外面引种的通江银耳产量达不到六两的平均水平。”课题组组长、新菌株育种人屈全飘介绍,与外地菌株相比,新菌株的特点朵形大、颜色白、易煮化、胶质多,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建议进一步开展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配套研究。

近年来,通江银耳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欧盟有机认证”等多项殊荣,2023年还上榜“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被评为“天府粮仓·农博会最受欢迎农产品”。2024年4月,中国食用菌协会发布的通江银耳区域品牌价值已达87.82亿元。

“巴山3号”“工银1号”的成功选育,为通江县银耳区域性产业提升、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将进一步助力通江银耳(食用菌)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截至目前,我县已建立完善银耳产业培育体系,形成标准化生产、产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融合化发展,通江段木银耳栽植用种量突破100万袋,木屑工厂化栽植用种量突破25万袋,预计鲜品产量超300万公斤,带动就业5000余人,银耳主产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巴中市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侯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