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市中区融媒体中心融媒体中心供稿

在牟子镇,“95后”小伙毛加林另辟蹊径,回乡种植折耳根,闯出一片新天地,年入百万元,还带领附近乡邻一起致富。

仲夏时节,乡野沃土绿意浓,在牟子镇苏坪村的折耳根种植基地里,翻土机轰轰作响,忙着翻土采挖折耳根。毛加林和几位村民则将翻出土的折耳根整理装篼转运,空气中飘散着折耳根特有的“鱼腥”味儿。

“我们在苏坪村大概有四五十亩地,其他地方加起来总共100多亩的折耳根,一亩地的产量大概在七八千斤。”毛加林说,淡季的时候批发价格两元多一斤,旺季的时候三元至五元不等。一亩地的产值大概在1万多到2万元,一年的收入大概就是100多万元。

折耳根是川渝地区人民特别喜欢的一种药食兼用的山野蔬菜,其嫩根、嫩茎以及嫩叶均可进行凉拌、煮汤食用,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折耳根的市场需求较大,野生资源受季节变化影响,供应量根本无法满足。毛加林和表弟抓住这一市场机遇,从2021年开始尝试人工种植折耳根,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加强田间管理,从失败到成功,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想自己创业,也走了不少弯路。最开始是因为品种没有选好导致没有产量,还因经验不足的原因导致一部分折耳根死了。后来就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去学习他们的技术,慢慢地自己回来总结经验,一点点摸索出自己的经验过后就开始自己去操作,第二年产量就高多了。”毛加林说。

据了解,不同的折耳根品种及不同的覆土时间,延长了采收周期,也为错峰销售争取了机会。从每年11月份一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毛加林都能陆续采收折耳根。自己发展的同时,毛加林还带领周围的群众也走向小康之路,用工高峰期一天需要20多个工人。  “在这里干这个工作还不错,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有三四千块钱。”现场工人汪寿全说。

毛加林说,还将持续提高农机服务农业种植,并尝试探索引进“互联网监测”技术和互联网经济,推动乡村农业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接力父辈产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