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眉灵 徐浩煊  摄影 黄潇 李志强

“发车了!”6月27日9时10分,D5133次动车组列车驶出四川巴中东站时,车厢里的乘客按捺不住激动,纷纷掏出手机拍摄记录。

这是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巴中至南充段(以下简称“巴南高铁”)开出的首发车。从这天起,这条穿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高铁”正式开通运营,革命老区巴中、南充境内的多个区县首通高铁,与成都、重庆的铁路时空距离拉近到2小时。

“红色高铁”如何穿越川东北地区?它将带来哪些改变?

渴盼:

从提议到开通运营,历时16年

当天早上,巴中东站站前广场上十分热闹,很多不坐车的群众闻讯赶来。“我2008年就来巴中工作,那时的巴中没有高速、没有铁路、没有高铁。”市民赵志鑫说,这些年看到了巴中的巨变,尤其是高铁的到来,让巴中到成都、重庆的铁路旅行时间,足足缩短了一半,“快多了,让我们能更快地融入大都市。”

“修铁路、建高铁,我们仪陇人民盼了好多年。”南充市仪陇县铁建办相关负责人周骥回忆,早在2008年,建设巴南高铁的相关建议就正式提出,历时10余年,终于获得批复,于2019年底开工建设,再历经4年半艰苦建设成为现实。

巴南高铁是四川首条由地方主导建设的高速铁路,由蜀道集团和巴中市、南充市政府共同筹资建设,投资超过200亿元。从规划到落地,还经历了设计时速从160公里到250公里的优化。

如此执着为哪般?

革命老区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此前一直没有高等级铁路,在巴南高铁开通前,坐火车从成都到巴中,走了一个“L”型,先到川东达州、再往北行到巴中;线路绕不说,行经铁路线为普速,最高运营时速160公里,单程时长近5小时,和开车差不多时间。巴南高铁途经的仪陇、恩阳等地,此前连普速铁路都没有,建条快进快出的铁路大通道,是当地群众的多年夙愿。

兴建:

绿色创新,让山区高铁变为现实

从巴中东站出发,动车很快就钻进隧道,然后出洞、又进洞,循环往复,窗外光线明明灭灭。

这是一条典型的山区高铁路,短短149公里运营里程,架设了桥梁129座、隧道56座,桥隧比达70%,铁路部门用“沿线地形变化,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来形容。

中铁五院巴南高铁设计总体负责人杨天宇说,巴南高铁穿过了多个革命老区,又经过多个环境敏感带,既是一条红色高铁,也是一条绿色高铁,在做规划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坚持工程、环保选线相结合,一方面尽可能绕避环境敏感点,一方面尽可能考虑高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

比如,位于仪陇县境内的马鞍站,设置在朱德故里、琳琅山风景名胜区的外面,但车站距朱德故里仅5分钟左右车程,让旅客乘坐高铁抵达后、不用周车劳顿,就可快速抵达景区,大大增加了高铁对旅游的吸附力。

为了建成这条山区高铁,建设上还有诸多创新。

比如,桂花隧道的“四电建设”采用高速接触网刚性悬挂,使用寿命更长,运行维护成本更低。施工中,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铁科院集团以科研创新为引导,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最高检测时速达到了223.1公里,创下国内刚性悬挂接触网系统运行最高速度,实现了既有技术体系的全面升级。

还有嘉陵江特大桥、全国首座合龙的双线高速铁路高低塔混合梁拉桥,恩阳河特大桥、四川首座在高速铁路上使用节段拼装工艺的桥梁拉桥……拼搏创新,让这条“红色高铁”成为现实。

还有群众的支持。“沿线老百姓非常支持铁路建设。”汉巴南铁路公司安全总监何知明说,前期征地拆迁,听说是修铁路,恩阳群众主动把地平整出来,交予建设方;夏天高温,室外温度高达40多度,看到建设者们挥汗如雨,仪陇群众把自家种的水果送到工地上,让大家解渴。

期盼:

交通更便捷,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

交通是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巴南高铁巴中西站位于恩阳区,距恩阳机场只有几分钟车程。巴中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张云清表示,随着高铁的开通,巴中的出行和运输方式,将以公路为主,变为公路、高铁、航空等多种方式。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为地方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位于巴中临港产业园的巴中市中颖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四川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客户遍及全国,产品通过航空物流运输。“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公司总经理魏青龙说,以前沿海客户来厂考察,飞机都要换乘两次,现在高铁通达,当天就可打个来回,对企业进一步拓展业务更加有了信心。

“高铁大幅缩短了巴中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园区和我们企业的招引工作,增加了更多砝码。”位于巴中经开区的巨星铭创行政副总杨晖认为,便捷的交通,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流入,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发车经停的仪陇站,距张思德纪念馆只有几分钟车程。“我们天天都去车站,看修得咋样了。”讲解员肖晓告诉记者,不仅是当地群众翘首以盼,这两年来纪念馆的游客也在关心,高铁什么时候能通。“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游客,坐着高铁来仪陇,亲耳听张思德的故事,亲身游朱德故里,感受仪陇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