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培哲  摄影摄像 宜宾观察 罗顺

“意大利语的你好是‘ciao’,罗马尼亚语是……”,5月11日上午,宜宾市高县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丝路),副总经理张跃新正在手机上练习用多种语言说“你好”,为迎接欧洲客商参观做准备。

宜宾高县四川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一旁的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12组自动缫丝生产线飞速运转,工人们选茧、缫丝、捆丝一派繁忙,企业正开足马力忙生产。不久之后,这批高质量茧丝将通过上海港出口,运往罗马尼亚、意大利等地。

出口渠道拓展的背后,是新丝路与蚕农一道,用8年时间建立起3000余亩有机桑叶基地,并由此获得了相关有机产品认证,拿到了出口销售的“许可证”。

“我们做的是高端生丝,过去主要销往江浙,去年底公司开始‘试水’出口,在欧洲市场得到了高度评价,今年出口业务将大范围开展。”新丝路副总经理张跃新说,今年1—4月,新丝路生丝产量的80%都用于出口,价格相比销往国内增长了10%,力争今年公司茧丝总量有一半都用于出口。

俯瞰宜宾高县嘉乐镇桑田。

出口增长的底气来自充足的产能。宜宾市高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全县桑园面积近24万亩,面积居全省前列,全县从事桑蚕养殖的农户超过10万人。新丝路在2019年一期建成年产20万张优质蚕种和配套现代化育种催青中心、年产600吨优质桑蚕丝智能加工区,二期还将建设高档绸缎加工区、成衣及丝绸床上用品加工区、桑蚕生物科技产品深度开发区等。

距离工厂20公里的嘉乐镇人民村,今年第一季春蚕即将吐丝。养蚕大户王付章告诉女婿,今年春天不必回家帮忙,自己和老婆足以照料7张(桑蚕数量单位,1张约为2.5万只桑蚕)桑蚕。8岁开始养蚕,50年过去,王付章家的桑蚕数量从不到1张,扩展到7张。如今已是当地致富带头人的他,见证了高县桑蚕丝产业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的变化。

宜宾高县嘉乐镇人民村的大蚕养殖工厂。

桑蚕数量不断增加,需要的人手不增反降,这是怎么做到的?带着疑惑,记者走进了大蚕养殖工厂。百余平方米大小,两层楼高的厂房里,叠起一层层单人床大小的铁板,上面铺满了桑叶,有二十万只蚕“暂住”在这里。

王付章喂养的大蚕正处于休眠期。

眼下,这些蚕正处于休眠期,洁白的身体在桑叶上一动不动,个头和小拇指相当。它们是今年高县地区的第一季春蚕,再过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它们将被转移到网格架上“专心”吐丝。

王付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年4月到10月是桑蚕养殖季,过去他和老婆两人既要买蚕、养蚕,还要打理近10亩桑田。如今,小蚕“住”在“公寓”里,由镇上蚕茧站的技术专家帮忙照顾,成熟后直接去“领养”;大蚕“住”在养殖工厂,温度、湿度可以控制,还有消毒功能,省去很多心力。

王付章说的“公寓”,是高县近年来推广建设的小蚕共育中心。“中心占地2.2亩,有10间共育室,配备了小蚕环境智能控制系统,一次可共育1000张蚕种。今年共育了902张蚕种,几乎是满负荷运转。”人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袁洪弟说,共育可提升小蚕健康率,降低农户养蚕风险,缩短农户养殖时间,比不共育的每张蚕提高单产3到5公斤。今年第一批春蚕,人民村蚕农共订种1400张。在此基础上,大蚕养殖工厂引入了轨道式升降蚕台、自动旋转上簇架,能够大大降低蚕农养护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嘉乐镇因地制宜建设的“小蚕公寓”和“大蚕工厂”正在高县推广。目前,高县共有小蚕共育室近400间,共育工厂超过30个。在这些技术的推广下,桑蚕养殖效率不断提高,从过去的一年4到5季增加到一年5到6季。

展望未来,高县蚕丝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高县桑树种植面积基本固定,每年还需要外购桑叶才能“喂饱”桑蚕。补齐饲料短板,成为扩大生产、提高效益的一道“必答题”。张跃新透露,公司正在与相关院校开展合作,探索使用人工饲料对桑叶进行部分替代,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此外,针对桑蚕生产产生的蛋白废料,我们也在探索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加以回收利用,实现全产业链绿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