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 四川力量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守帅

●自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

●在第8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日报·川观智库联合发布《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

●勾勒新时代十年来四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品牌建设的全景画像

品牌是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时作出重要指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10年来,“三个转变”指引全国上下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饭碗”更加牢靠,“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中国消费”提质增效,千行百业创品牌强质量,全球舞台上闪亮着一张张耀眼的“中国名片”。

四川作为经济大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发展大局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四川发展,深情牵挂四川各族群众,多次来川视察指导,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指明方向。

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迈上6万亿元台阶,同比增长6%,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1∶35.4∶54.5,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个过程中,四川在完善品牌政策、构建品牌体系、营造品牌环境、繁荣品牌经济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推动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升至全国第五位,实现合同外资531.2亿元,增长100%,“爱上‘四川造’”“优选‘四川货’”“消费在巴蜀”“投资到天府”等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为中国品牌崛起注入强劲四川力量。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在第8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四川日报·川观智库联合发布《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勾勒出新时代十年来四川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转变”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品牌建设的全景画像。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政策扶持。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的实施意见》,制定《四川省进一步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及《2023年质量强省暨质量提升行动工作计划》,统领四川特色品牌培育创建工作。设立四川省质量强省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省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7个部门和单位作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把“组织制定品牌建设等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分别制定出台“天府名品”品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见、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关于开展“天府旅游名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统筹构建以“天府名品”为主体,特色优势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为支撑的品牌培育机制。

坚定守正创新,构建品牌矩阵。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品牌体系。农业方面,创建“天府粮仓”“天府菜油”等省级公用品牌,围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壮大“川字号”农业品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制造业方面,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研发设计品牌,坚定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服务业方面,叫响“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扮靓“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天府之国”“安逸四川”四大国际旅游名片,加快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筑业方面,争创“鲁班奖”等国家级精品品牌,持续做强“川建工”品牌,在巴蜀大地留下更多精品工程、传世之作。

厚植培育沃土,营造一流环境。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质量促进地方性法规——《四川省质量促进条例》,专章规定品牌建设工作。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主导制定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21项,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57项、市州级地方标准188项,构建“天府名品”标准体系,全面推动品牌培育向贯标转化。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广泛开展“质量月”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查处商标违法、假冒专利案件,四川金象“蜜胺”发明专利侵权案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系统培养人才队伍,组建品牌专家智库,在全国率先以省域范畴推进企业首席品牌官制度,在全省26所普通本科高校、28所高职院校开设品牌理论和应用管理相关课程,选树标杆企业、挖掘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示范引领全行业提升品牌建设和管理水平。

拥抱变革浪潮,壮大品牌经济。把握产业转型、需求升级、数字化消费等趋势,鼓励企业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诚信经营,打造消费新场景,推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全力做好扩大内需这篇大文章。高规格举办中国质量(成都)大会,精心组织中国品牌日四川活动,用好西博会、科博会、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等重大展会在川举办契机,大力推介四川产业、产品和品牌,不断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常态化组织开展“万企出国门”“川货出川”等活动,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境外建设国际营销体系,推动“四川造”谱写出海新篇章。

当前,党中央正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为四川推进产业发展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创造了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党中央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使命任务,要求各地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围绕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产品,赋予四川品牌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追求。四川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品牌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质量第一、创新引领,进一步拓展重点领域品牌,引导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持续扩大品牌消费,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久久为功推动四川品牌不断绽放新的时代荣光。


共 育 四 川 品 牌“ 生 态 圈 ”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摘登(一)

品牌强则经济强,四川建设经济强省,要求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众多品牌作为内在支撑。从长虹、通威、新希望、蜀道等知名企业,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川酒六朵金花”,从歼20、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国产芯片封装载板等硬核产品,到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超级IP,再到川粮、川猪、川茶等重要初级产品,一大批品牌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领域引领行业变革前行。

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四川以实施品牌创建工程为抓手,全方位建设质量强省,各级各部门出台政策措施,构建适宜品牌培育成长的“生态圈”,加快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影响力创新力显著增强的品牌体系,切实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夯实品牌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工程设施,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共性”“通用性”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特征,品牌基础设施就是通过供给针对性的软硬件公共设施和服务,帮助品牌加快培育、做强支撑、丰富内涵。

数字基础设施。四川加快布局建设“新基建”,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推进数字赋能品牌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建成16万个5G基站,千兆光纤网络覆盖家庭数超5500万户,上“云”企业超40万户,已建在建数据中心超38万标准机架,上架率达51%。长虹CHiM工业互联网平台、东方电气东智同创C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双双入选国家级“双跨”平台,以跨行业、跨领域的领先能力,实现四川在这一国家级榜单中零的突破。目前,四川全面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预计到2027年将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创新基础设施。目前,四川建成各类高能级创新平台2300多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97个,包括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各1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等。发挥好平台作用,2023年四川启动实施钒钛稀土、轨道交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3个重大科技专项,深入实施航空与燃机、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川猪、医药健康、生物育种5个重大科技专项,研发出国内首台F级高国产化率燃机、芯片封装载板材料等重大工业产品22个。全年登记科技成果4087项,增长48.4%。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入选2023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质量基础设施。四川持续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增效,建成国家级质检中心32个、国家级计量技术机构4个,拥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2500余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四川)”的创建,实现了四川在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中零的突破。同时,制定出台《四川省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培育一批具备权威性、基础性、公益性、前瞻性的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022年4月,四川归集省内外相关行业部门的质量基础设施和技术资源,上线“川质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筛选并入驻250余家优质服务机构、270多名专家,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计量测试、特种设备、标准服务、认证认可、仪器共享、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2023年5月,“川质通”升级至2.0版,上架服务项目6600多个,构建起适配四川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随着品牌建设深入实施,许多优秀企业创新设置“首席品牌官”岗位,代表CEO就企业形象、品牌及文化建设等进行内外部沟通。印发《四川省企业首席品牌官(CBO)制度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在全国率先以省域范畴推进首席品牌官制度,发挥首席品牌官在企业品牌建设、产品质量控制、知识产权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推动企业对地理标志、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综合运用。同时,加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相关质量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广泛开展质量品牌相关劳动和技能竞赛、QC小组、质量管理创新、质量改进提升等活动,建强品牌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基础。

分类定义关键抓手

长期以来,四川品牌分布在不同行业、区域和企业,由于所处发展阶段、产业特性等各不相同,需要因地制宜推进品牌建设,分类定义关键抓手。

制造业领域,以“智改数转”行动牵引质量品牌建设。围绕降本、增效、提质、扩绿四大关键点,四川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诊断评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精准解决方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发挥人工智能“倍增器”作用,激发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活力;做强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服务商,完善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体系。近年来,四川累计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47个、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8个,10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智赋百景”,成功创建全国“数字领航”企业3家、全球“灯塔工厂”3个、国家级5G工厂2个。2023年,四川共有109户企业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共有87家企业获评“四川省工业质量标杆”,18家企业获评“全国质量标杆”。

农业领域,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深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省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农业生产源头治理工程、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工程、农产品精细化监管工程、农产品质量监测升级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共治工程,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23年启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发展方式绿色、质量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园区,引领构建“川字号”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四川已命名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4个,在此基础上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

服务业领域,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提出实施以品质供给、品尚引领、品味生活及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为靶向的“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打造全球消费“品质供给”集聚地,培育全球消费“品尚引领”创新地,建设全球消费“品味生活”宜居地,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高地。从打造场景看,实施消费新场景5年培育计划,每年打造40个多元融合的“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持续推进示范步行街、智慧商圈建设,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省级试点。在树立服务业标杆方面,制定《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3—2025年)》,连续3年每年支持创建15个示范区,建设培育45个重点产业集群成链、融合创新活力迸发、“新交子”领跑强企固本、体制机制保障有力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

建筑领域,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发展。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进智能建造与装配式建筑提质扩面,促进建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全省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达到1.6亿平方米;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65%的标准,累计新增绿色建筑3.8亿平方米,占比达到85.8%。

打造“热带雨林”式品牌涵养模式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枝繁叶茂”——这是富有活力的企业生态。四川积极打造“热带雨林”式品牌涵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激励企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中唱主角、当头雁,形成传统品牌历久弥新、新锐品牌层出不穷、各领域品牌竞相发展的局面。

链主企业积极发挥产业链头雁作用。四川出台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世界一流企业,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领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共建产业链供应链,培育“四川造”精品。成都市全面推进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着力布局8个产业生态圈,主攻28条重点产业链,支持“链主+配套”协同发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集群创新能力。如京东方作为新型显示产业“链主”,十几年来在川总投资已超2000亿元,累计产值约2000亿元,在川员工数量超3万人,带动产业链企业超100家。总投资630亿元的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刷新了成都乃至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制造业项目纪录,有望带动成都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

从四川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7%,在电子信息、新能源、医药、食品、家具、零售、文娱、餐饮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市场认可度高、极具发展潜力的民企品牌,新希望、通威、川威、极米科技、蓝润、科伦、天齐锂业、海底捞等品牌享誉全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为推动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坚定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和品牌化路线,省委、省政府印发《四川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升行动方案》《关于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若干措施》3个文件,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1+2”政策体系,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帮助民营企业解难题、增信心、谋发展。仅从减税降费看,2023年四川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860亿元。

截至2023年末,四川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2.1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60.3%。四川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强领军、强主干、强基础“三强计划”,持续协助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进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政策,发挥政策红利“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科技企业有更多实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人才培养、创新创业当中。全省享受科技创新政策优惠的企业数从2007年的124家增加到2023年的1.77万家,减免金额从1.98亿元增加到195.05亿元。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自2018年以来,四川持续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其中,2022年度评价结果显示:四川营商环境优秀等级市(州)数量从2019年的1个上升至11个,良好等级市(州)8个,一般等级市(州)从14个减少为2个,营商环境发展水平不均衡状态得到持续改善。从五大经济区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持续保持第一,川南经济区位列第二,川东北经济区整体提升幅度最大。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2024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意见作出部署安排,强调针对企业痛点、难点、堵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融资、用地、用能、物流、生态环境等要素成本。

拓展品牌市场舞台

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基础性作用。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四川消费运行呈现快速恢复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春节期间出现一波消费爆发式回补。四川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激活消费、扩大内需工作。先后出台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5条”,省财政投入近2亿元支持汽车、餐饮、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支持市(州)开展“天府云销”以及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绿色建材等系列市场开拓活动。同时,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先后推出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36条”、恢复和扩大消费“22条”等政策,以真金白银激活消费市场。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围绕四季主题,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展会,周周有场景”,全省全年开展促消费活动近2万场,推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

2023年四川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5.2%,实现利润总额4506.1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全省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6.0%,利润总额增长64.6%,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684亿元,比上年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004.6亿元,增长12.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44.3亿元,增长12.2%;金融业增加值3997.4亿元,增长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132.9亿元,增长11.4%。

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几乎同步,四川组织外贸企业包机“组团出海”拓展市场,第一场海外市场行就在欧洲拿下263亿元订单。2022年10月,出台《关于“川行天下”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若干措施》,围绕“支持参加国际知名展会、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建设利用拓展市场平台、支持提升‘硬件’建设、优化市场环境”5个方面,推出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十项务实举措。

2023年一季度,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为2240.6亿元,此后向好趋势明显,二、三、四季度分别环比增长1.1%、1.5%、20.3%,全年进出口总值9574.9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八。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明显,东盟成为四川最大贸易伙伴,四川对东盟进出口总值1796.6亿元,占18.8%;对俄罗斯进出口总值268.5亿元,增长54.5%。此外,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值4154亿元,增长10.3%,占43.4%;对非洲进出口总值426.4亿元,增长68.9%。

随着锂电、光伏等绿色产业加快布局,四川外贸新动能加速汇聚。2023年分别出口碳酸锂、氢氧化锂、锂镍钴锰氧化物19.4亿元、110.9亿元、56.4亿元,分列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位。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新三样”产品出口总值161.8亿元,增长46.7%,推动四川外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特色农产品、食品扩大出口取得实效,鱼油、柠檬及酸橙分别出口7.7亿元、1.4亿元,均列全国第一;鱼子酱出口8708.3万元,位列全国第二;白酒出口4.1亿元,位列全国第三。

在四川省举办的一系列开放活动,把四川品牌放置在全球“聚光灯”下。比如,第十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吸引了56个国家(地区)的3500余家企业、超6万名嘉宾和客商线上线下参与其中,四川签约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超13亿元,投资额30亿元及以上项目达66个;制造业项目占四川签约项目总数的70%以上,协议金额占比超80%。

品 牌 矩 阵 绣 天 府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摘登(二)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突出工业主导作用,强化三次产业联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川品牌迈上新台阶、绽放新魅力。

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素有“粮猪安天下、川味誉天下、乡村美天下”的美誉,油菜籽等产量长期保持全国第一,生猪出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农产品位列全国前茅,稳居西部第一。四川是全球最大红心猕猴桃和全国最大晚熟柑橘、晚熟芒果、柠檬生产基地;竹叶青、天府龙芽、蒙顶黄芽驰名中外。

持续提升“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推进更多的四川农产品出川、出国,关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乎四川加速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省市县企联动,初步构建四川农产品品牌体系,赋能引领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级品牌一马当先。2016年,川茶省级区域公共品牌“天府龙芽”正式发布。2019年,四川完成“天府菜油”省级区域公共品牌注册。2023年6月,四川正式发布“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至此,“天府粮仓+天府系列”四川省级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面构建。

地方品牌紧随其后。从2018年开始,依托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雅安“天润雅安”、巴中“巴食巴适”、眉山“眉山春橘”,以及资阳市安岳县“安岳柠檬”等市(州)、县(市、区)区域公共品牌陆续发布。

企业品牌百花齐放。经过多年培育,“竹叶青”“张飞牛肉”“通威鱼”等彰显四川地域特点、产品优势的企业农产品品牌,已具备较高知名度。

“省级(综合性)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单品)公共品牌+市(州)公共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加快构建。至2023年底,全省农业品牌价值达1960亿元。

——倾斜项目政策,建机制、出政策、给资金,聚合行业资源,推动四川农业品牌加速崛起。

2016年和2018年,省级层面先后组建四川省川茶品牌促进会、“天府菜油”行动建设联席会议机制等,统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逐个设立授权使用标准、使用方式等。2017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亿多元,重点培育“天府龙芽”“天府菜油”等省级公共品牌。遂宁市、达州市等市(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千万元以上,成都市累计兑现奖补资金1.2亿元,用于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按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国有平台+授权使用企业”模式,各市(县)配套品牌宣传推广资金和产地改造提升资金,实现公共品牌、企业产品同频共振。

2022年和2023年,四川共有38个农产品品牌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百强榜。2023年,“天府龙芽”入围中国绿茶区域公用品牌20强。

——品牌引领,线上线下发力、国内国外联动,持续拓渠道、促销售,“川字号”农产品加速“走出去”。

线下,借助四川农业博览会、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万企出国门”、“川货出川”等载体平台,通过展览展示、品鉴推介等方式进行展销。仅2023年举行的第九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就吸引8000余家采购商到场。线上,连续举办4届“川字号”金字招牌农产品网络推广直播活动,促进四川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同步优化完善“川字号”优质品牌农产品云上展览馆,“遂宁鲜”“天润雅安”等10多个品牌“抱团”亮相抖音等平台,年度线上浏览量连续3年突破1亿次。

对内,全省264处高速公路服务区、109个铁路客运站布局品牌农产品展销专柜(专区),常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天府源”“攀枝花芒果”“巴食巴适”等品牌农产品搭乘中欧班列走出国门。迄今为止,借助4场“天府粮仓”精品全国推介活动,四川先后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斩获近10亿元订单。2022年,全省品牌农产品销售额超过4200亿元,带动1027万农户增收致富,均创下历史新高。

——品牌赋能,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四川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加速跃升。

历经8年培育的“天府龙芽”,目前完成50家企业使用授权,相关产品已覆盖省内11个市32个县(市、区)。2023年,四川茶叶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连续3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全省茶园面积、毛茶产量、综合产值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前三。

区域公用公共品牌建设,牵动农产品的种植端、加工端等全链条。以“天府菜油”为例,目前四川已有15家企业29个品牌产品获得使用授权。而在2019年,四川就发布涉及“天府菜油”原料、油品、副产物5个产品标准和种植、储存、产品加工4个技术规范的“5+4”团体标准,明确对不达标企业和产品实行“一票否决”。随后,油菜种植基地绿色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加速推进。2023年,在“天府菜油”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川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250万亩,实现“六连增”,“菜油看四川”成为业内共识。

突出打造“四川造”产业集群品牌

四川工业起步于“一五”时期,奠基于三线建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31个制造业大类的省份。近年来,四川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全力推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先进材料、能源化工、医药健康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形成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9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群品牌、企业品牌、设计品牌闪耀国家产业版图,挺起支撑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脊梁”。

——从制造到智造,世界级“地标”产业加速成势。

在目前确立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和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入围,四川的集群获批数量位居西部第一。

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规模超6000亿元(2022年数据),基本形成以数字文创为特色、网络信息安全为优势,人工智能、工业软件、基础软件为创新的多领域发展格局,吸引软件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成都力争到2025年,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推动成都从中国软件名城向世界级软件名城迈进。

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达到1.68万亿元(2022年数据),占全国比重近11%,跻身生产规模国内第三、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在集成电路领域,该集群设计出全国首颗国产X86通用芯片,建成国内第一条功率半导体12英寸线,智能功率模块等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在新型显示领域,成渝地区是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柔性显示产业最大集聚地;在智能终端领域,全球50%的计算机整机、10%的智能手机在成渝地区制造,智能投影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15%,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在网络安全领域,获批建设首个跨省域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区,在工控安全、大数据安全、商用密码、电磁防护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规模2300亿元(2022年数据),拥有东方电气、国机重装、通威集团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头部企业,聚集3000余户配套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实现风、光、水、核、气、火“六电并举”发展。四川研制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16%的风电装备、7.8%的晶硅电池组件及光伏电站装备,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料生产基地,太阳能电池片产能居全国第一。

——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因“质”而兴。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增长性、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有望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四川正加快建设成都市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自贡市节能环保3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北斗卫星应用等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3年,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达3500亿元,取得药品上市批件133个,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特别是近年来成都企业屡创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新纪录,科伦博泰、百利天恒、康诺亚合计实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金额达到213.88亿美元。

四川轨道交通产业已形成一体化全产业链格局。科技研发、勘察设计、工程建设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水平,拥有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中铁二局等知名研发机构或企业。装备制造基础较好,拥有中车成都、新筑股份、中车资阳、中车眉山等整车制造企业,具备地铁、铁路货运车辆、有轨电车、内燃/电力机车批量化生产能力,正研制推广山地齿轨列车、中低速磁浮列车、氢能市域列车等。

自贡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建成节能环保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省级创新平台17个、市级创新平台20个。2022年自贡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335亿元,力争“十四五”末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总产值实现翻番,突破600亿元。

此外,四川还布局建设了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聚焦1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分布在成都、自贡、攀枝花、德阳、绵阳、遂宁、乐山、南充、宜宾等9个市。这些产业集群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集中度为导向,以培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为重点,以建强核心承载园区为支撑,着力推动要素集聚和资源集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建设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区域共性服务平台,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形成全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耕细分赛道,四川企业品牌“破圈”“出圈”。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代表了全球制造业细分领域最高发展水平和最强市场实力。目前,四川共有20多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

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国首家实现触控屏幕保护用超薄高强高铝盖板玻璃产品规模化量产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成都银河磁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较早从事粘结钕铁硼磁体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全球市场份额处于领先地位。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陆地钻机组装场,钻机出口国内第一。四川省银河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贡献了铬盐行业领域70%的发明专利,获得自主知识产权130多项。宣汉正原微玻纤有限公司,建成全国领先、产量最大的高性能玻璃微纤维棉生产线。攀钢集团钒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钒氮合金,打破了国外企业市场垄断,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50%左右。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投影仪出货量居全国投影市场第一。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中,四川有9个上榜,入围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分别是射洪市锂电材料产业集群,广汉市油气钻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绵阳市涪城区连接器产业集群、江油市特冶新材料产业集群,攀枝花市东区钒钛产业集群,成都市青羊区航空配套产业集群、武侯区微波射频产业集群、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

四川工业设计品牌也越来越有知名度。自2013年以来,四川培育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数量位居西部第一。目前,我省共有各级工业设计中心181家,其中省级工业设计中心79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89家。四川已连续举办13届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同时积极参与评选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

人间烟火气“蜀里安逸”

2023年,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3.27万亿元,同比增长7.1%,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过去这一年,四川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1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22716亿元,增长7.7%;餐饮收入3597.4亿元,增长19.5%。全年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实物商品零售额3725.3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4.2%,比上年增长5.8%。同时,四川文旅产业热度不减,旅游消费总额7443.46亿元,接待游客6.8亿人次,同比分别增长36.93%和42%。

拨开表象看内因。全省第三产业跑出“加速度”的背后,是近年来四川加快培育“蜀里安逸”“天府旅游名牌”等彰显四川地方特色的第三产业品牌,赋予四川更加浓郁的人间烟火气。

——“蜀里安逸”牵引,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蜀里安逸”是四川面向全球消费者全新打造的一个高度融合高品质、新时尚、多品味、国际化的消费品牌,意在由内而外塑造“国际消费目的地”的内涵与风范。

2023年初,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 加快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的意见》,以品质供给、品尚引领、品味生活及创建国际一流消费环境为靶向,启动“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加快构建“蜀里安逸”消费品牌体系。

重点是布局多层次的消费中心,培育“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打造标志性商圈,扩大全球消费品进出口,让消费者能享受到汇聚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高品质消费品;做强首店经济,积极承办国际性展会、国际性赛事,举办时尚表演、国际时装周、新品发布会等首发、首秀、首展潮流活动,引入国际潮流文化;不仅要让消费者感受川菜的麻辣鲜香,还要发展丰富多彩的夜间经济,提供个性化的康养、医美、体育等生活服务,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营造宜居、宜乐、宜养、宜业的良好氛围。

2023年,四川紧扣“春暖花开”“清爽夏日”“金秋丰礼”“暖冬乐享”四季主题,开展“蜀里安逸·乐购全川”消费促进活动。以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为契机,依托50个重点展会,围绕汽车、餐饮、商品零售等热点消费领域,全年开展消费促进活动近2万场,实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都精彩”。

——“天府旅游名牌”强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目前,全省共有世界自然遗产3处(九寨沟、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1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峨眉山—乐山大佛),还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4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3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7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33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锚定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四川创新推进“天府旅游名县”评审工作,不断拓展“天府旅游名县”内涵外延,严格执行荣誉奖励和退出机制,做大擦亮四川“天府旅游名牌”系列品牌——包括天府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宿、名导、名品等,带动全省旅游行业夯实提质升级的底部支撑。

目前,四川共命名5批次47个“天府旅游名县”,成为全省文旅经济的“领头雁”。截至2023年底,上述天府旅游名县共有320个项目列入四川省重点文旅项目库,先后累计完成投资2478.8亿元,推动形成县域旅游发展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天府旅游名县中,先后新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3个、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6个,为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作出突出贡献。

2023年7月,《四川省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规划(2023—2035年)》印发,围绕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出打造“熊猫家园”“古蜀文明”“天府之国”“安逸四川”四大国际旅游名片,并紧贴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推出十大必游品牌,构建世界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守 正 创 新 争 一 流

——《四川品牌发展报告2024》摘登(三)

近年来,四川品牌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四川造”影响力稳步提升,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在实践中认识,在认识中实践,探讨四川品牌建设的规律性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品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品牌伴随国家战略的实施而成长,

体现了改革开放、勇于创新的精神

把时间维度拉长,“一五”时期,国家将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11个摆在四川,其中包括四川无线电厂,即四川长虹的前身。成都热电厂(现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都热电厂)210米高的大烟囱,代表了当时四川电力建设的新高度。为苏联援建项目配套的694项限额建设项目中162项布局四川,接近四分之一,如今的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涪江机器厂)、成都锦江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国营锦江电机厂)、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光电子管厂)等企业的历史即从那个时期开始书写。

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将工业投资的八分之一、国防军工投资的四分之一集中到四川,上千家企业、科研单位和数十万职工从沿海内迁至四川,诞生了像中国二重、攀钢集团、东方电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这样的重要企业和科研单位,加速了绵阳、德阳、攀枝花等工业城市的崛起,也奠定了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根基。

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开启新时期还是跨入新世纪,四川人民都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努力奔跑、接续奋斗,走过了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由资源大省向经济大省转变的重要阶段,涌现了像彩虹电器、八益家具、富森美家居、濠吉食品、科伦实业、富临集团、海特集团、康弘药业等一批又一批优秀企业。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四川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转变、四川速度向四川质量转变、四川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新希望集团、蜀道集团、通威集团、成都兴城集团等脱颖而出成为世界500强企业。

把握机遇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还要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但无论是“顺风行船”还是“逆风掌舵”,从来都需要改革开放的精神。1979年6月25日,四川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推销产品广告,首开先河;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今成都蜀都大厦)第一个公开发行股票;国营绵阳长虹机器厂在国内最早建成彩色电视机进口生产线;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在成都市郫都区农科村农家院落诞生;全国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典当行——成都市华茂典当服务商行在川开张;全国春季糖酒会第一次在成都举办……这些四川创造的难以尽数的“第一”,产业、企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说明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只会错失良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起势,国家战略腹地站上发展前沿,四川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面临新的时代机遇。必须主动融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发展质效,加大根植性企业培养力度,用改革创新把“四川服务”打造成最善于孵化品牌的品牌,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乘风破浪、竞逐一流。

四川品牌根植于巴蜀文化、天府沃土,

具有鲜明的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产业。独特的自然环境、富集的矿产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四川主导产业和品牌体系在全国具有较为明显的辨识度。如在四川57个中华老字号品牌中,有15个属于餐饮行业(占比26.3%)、31个属于食品酿造行业(占比54.4%),这就不难解释为何天府之国盛开白酒“六朵金花”“十朵小金花”,四川白酒产业产量和营收何以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江河奔腾的力量与装备制造业相结合,让四川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还把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成为世界级产业。

从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看,要培育产业品牌、产品品牌,就要把资源禀赋用到极致,充分放大特色优势。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将单一产业链条发展为网状产业集群,不断有细分领域接续成长为新的增长点。

能源化工是四川当前三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和研发基地。从天然气(页岩气)勘探开发进一步向精细化工拓展,推进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这是四川能源化工产业提质倍增的重要方向。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氨,以合成氨为原料生产尿素、硝酸,以尿素为原料生产三聚氰胺,以硝酸、三聚氰胺尾气为原料生产工业硝铵、液态氮肥,以液态氮肥为原料生产硝基复合肥,打造出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显著提升了企业发展质效,三聚氰胺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一。

在氢能领域,经过10余年深耕,四川已集聚氢能上下游企业及科研院所超100家,形成覆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应用场景牵引,加速构建氢能产业集群,抢占氢能发展制高点。

打造产业和品牌还有一种模式叫做“无中生有”,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无所依托。比如,资阳从零起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口腔产业聚集地,背靠的是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所提升的区位优势和四川口腔医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乐山创造性建设“中国堆谷”,离不开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丰富的堆照资源和富集的技术人才;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兴起以“朵唯”内迁为标志,看似偶然,实则与宜宾规划建设“大学城”息息相关,乃至宁德时代在宜宾设立工厂,也得益于宜宾充沛水电资源带来的用电成本优势。不难看出,“无中生有”更多是另一种显性或隐性优势的转化。四川发展产业和企业要提高站位、拓宽视野,敢于打破传统认识中的“制约论”,善于将四川科教、生态、文化、人才等优势“为我所用”,下好创造性发展产业的“先手棋”。

四川品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贵在坚守匠心、筑牢品质之基

“百年老店”几乎是每个创业者憧憬的目标。川酒之所以历史悠久、享誉华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世世代代的四川酿酒人薪火相传,用品质一流的美酒不断续写“川酒甲天下”的传奇。新时代以来,四川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推进全方位、重细节、无死角的质量提升,推动四川造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跨越,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备受关注的农产品领域,四川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行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找到“守好百姓菜篮子米袋子”与“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的现实契合点。在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中,四川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建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特色畜牧业、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农产品品牌培育和推广等方面出台具体帮扶措施,做强品质有保障的特色农业,增强欠发达县域的造血能力。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大军,是提升质量品质的关键因素。自2018年起,四川举办三届“四川工匠”命名仪式,共授予180人“四川工匠”称号。四川出台《礼遇“四川工匠”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奖励优待、薪酬待遇、岗位评价、平台支持、创新激励、住房保障、培训休假和评先选优八个方面礼遇工匠,大力营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激励引领更多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四川品牌在新时代注入丰富的新内涵,

推动四川智造、世界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四川品牌建设注入了丰富的新内涵,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成为现代化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新要求。

从制造业到农业、服务业,数实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四川扩张。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位于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随着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先进数字技术的运用,车间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人均效率提升650%。眉山环天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用海量卫星遥感数据+AI算法模型护航“天府粮仓”;成都市大邑县把数字工具变成“新农具”,让种田更“智慧”;云旅游、云演艺、云直播等创意不断,带火了四川旅游业……数字技术在产业发展的地位作用从辅助手段转向创新发展的引擎。四川依托数字经济相关企业、科研院校、产业联盟等,分区域型、行业型、企业型三类建设37家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产业集聚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行业内中小企业等提供数字化转型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四川工业企业通过推行绿色设计,累计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1家、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596家,承担实施了一批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专项绿色设计平台建设项目。四川发布全国首个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四川省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2024版)》,要求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降低资源能源消耗、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从而实现减污降碳和绿色循环发展。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四川造”既在国潮热中乘风破浪,也积极与世界共进迈向开放新高度。2024年一季度,四川鱼油、柠檬及酸橙产品出口值均拿下全国第一,白酒出口位居全国第三。世界上每100克鱼子酱就有12克产自四川雅安,宜宾等地是全国内陆最大的澳洲龙虾和鳗鱼生产基地之一,产品甚至出口到日本和韩国。这些新气象新变化,彰显着新时代新征程四川品牌建设所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

站在新的起点推进四川品牌建设,

要进一步把“短板”变成“跳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四川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中国商标品牌发展指数(TBDI-2023)测评结果显示,四川商标品牌发展指数得分80.65分,位列全国第八位;其中,商标品牌潜力开发得分76.79分,商标品牌效益得分69.02分,分别与排名第一位的省份相差5.83分、16.3分,这说明四川品牌建设还滞后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品牌价值及影响力偏低偏弱,需要在品牌培育和价值转化方面进一步加力加劲。

从各个领域看,制造业领域存在集群品牌强、根植性企业品牌弱的现象。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81家,在国家产业版图中的位势比较明显,但拥有较强影响力的四川根植性企业偏少,在2023年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中,四川仅有13家企业上榜,占比2.6%。

消费品工业关联千家万户。四川消费品工业品牌不能说不强,但强在一端,集中在白酒行业。消费品工业涵盖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工业门类,“四川造”消费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多。比如说,近年来智能终端等产品引领消费新热潮,四川虽然有所布局,产量也能影响全国全球市场,但更多是在代工生产环节,四川自身培育的企业、产品和品牌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较低。

在农业领域,产业大而不强、企业小而不精、品牌散而不优的问题较为明显。四川许多优质和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以初级产品形态销售,好产品没能卖出好价钱,附加值处于较低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仅为1.53∶1,低于全国2.5∶1的平均水平。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冷链运输服务能力不足。这说明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不够,亟待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三品共创”,整体提升四川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服务业撑起四川经济的“半壁江山”,2023年占GDP比重超过54%,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四川服务业综合竞争力有潜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需要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商业贸易、文体旅游、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把握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持续提升发展能级。

四川企业在锻造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研发投入“掉队”的问题。2022年,全省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215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提升至60.3%,首次突破六成。这一数据的全国平均水平为77.6%,而深圳更是高达94.9%。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四川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加强品牌体系、标准体系建设,打造“天府名品”整体形象,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鼓励大企业大集团争创世界一流企业,让更多四川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健全四川品牌建设的制度体系。以品牌建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国一些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四川应在更高层面针对性出台支持“天府名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措施,搭建好“天府名品”品牌建设的四梁八柱,在“天府名品”认证标准上坚决逗硬,切实维护“天府名品”的权威性公正性,为现代化四川建设提供品牌支撑。

二是坚持分类指导,聚焦重点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根植性特色品牌。没有产品就没有市场,没有品质就没有品牌。建议在制造业领域结合遴选标志性产品,加大对重点领域相关产业和企业品牌建设、宣传、推广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四川制造”卓著品牌,促进产品和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四川消费品工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应紧紧抓住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机遇,在汽车、纺织服装、消费类电子、家用电器、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在农业领域聚焦于“精”,优先培育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促进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在服务业领域,从满足消费需求出发,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范、中国风、巴蜀韵的“蜀里安逸”消费品牌,进一步提升四川旅游业的感召力吸引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三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品牌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要靠核心技术突破,关键在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应从构建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等方面着手,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汇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硬核支撑力,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四川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源地,要用好改革成果,打通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让更多科技成果为产品和品牌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是加强品牌保护,营造尊重知识、尊崇创造的浓厚氛围。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建议统筹推进商标、字号、专利、著作权等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品牌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工作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依法依规加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品牌假冒、仿冒等违法行为,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铸牢知识产权“保护盾”。

五是建设一流企业,充分调动企业推进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塑造和培育品牌的基本单元,品牌建设必须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要引导企业沿着“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步步攀升,坚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和强品牌转型升级,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特别是省属国有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巴蜀大地上涌现更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一流企业。

中国五冶集团:匠造精品力作 为“建筑川军”增光添彩

南充蓬安嘉陵江三桥今年1月建成通车。

成都锦江上“步步生莲”的交子人行桥夜景。

位于成都的五冶科技中心大厦。

□伍仲文(图片由中国五冶集团提供)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由中国五冶集团建造的四川首座多场景莲叶造型的慢行桥——交子人行桥向公众开放,投影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桥面上,汇聚了幻彩水秀、交子剧场等九大场景,将普通的锦江跨河之行变为惊喜的“游园”之旅,成为“五一”小长假的热门打卡点。

这一精品工程,是建设者汗水和心血的结晶,为城市增添了人间烟火气。作为四川省建筑业龙头企业,中国五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四川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行业领先的技术、管理、资信和全产业链服务优势,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助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倾力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春夏之交,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备受瞩目,主会场的锦云楼、综合服务馆、主展馆、天府人居馆、植物馆五大核心场馆的主体钢结构均来自中国五冶集团装配式钢结构生产基地,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新型建造方式比传统施工可减少近30%的能耗,生动践行了“绿色低碳、节约持续、共享包容”的办会理念。

回望过去,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生态考察体验活动点位——宜宾动力电池小镇“钻石”观景平台,2023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主会场所在地——成都东安湖公园及主火炬塔、闭幕式举办地——成都露天音乐公园,这些盛事的背后少不了“五冶造”。

从高品质服务世界级赛事、展会,到积极参与全省产业升级、城市更新、交通基建、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领域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中国五冶集团深度融入全省发展大局,积极服务各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五冶集团始终坚持打造高品质现场,秉持“履约、服务、满意”的理念,以服务客户为己任,以客户满意为宗旨,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到投融资、施工建设、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增值服务,打造了一大批彰显“五冶速度、五冶服务、五冶

品质”的建筑精品,得到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的肯定。“十四五”以来,中国五冶集团先后荣获18座鲁班奖、21座国家优质工程奖和7座詹天佑奖,国家级专项奖、省部级奖,各级绿色、标化、观摩工地数量再创新高,品牌形象有力彰显,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助推全省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五冶集团发挥头雁效应,在产业转型升级、“建筑川军”走出去等重点任务中冲在前列,为四川建设建筑强省贡献力量。

深化科技创新。中国五冶集团依托自有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建筑产品关键技术攻关。今年5月初,成都综合节能率较高的近零能耗办公建筑——五冶科技中心大厦进入投用阶段,进一步提升中国五冶集团智能建造中心、城市更新工程中心等八大工程中心的研发创新能力,成为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培育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高地。

坚持绿色发展。中国五冶集团围绕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三大环节,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和试点推广,目前正以四川天府永兴实验室项目等“近零碳施工试点工地”为依托,推动绿色、低碳、低能耗建筑产品规模化应用,助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聚焦建圈强链。中国五冶集团主动承担产业链“链长”责任,与简阳市强化政企协同,先行先试。日前,占地近千亩的中国五冶集团(成都)建筑生态产业园已启动招商,吸引绿色建材产业上下游、左右岸企业入园、“入圈”,共建绿色建材产业集群,助推区域供应链循环畅通。

积极对外开拓。中国五冶集团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确定了“两核两极四方多元”的市场新版图,近年来参与投资建设了世界最大球体建筑——浙江湖州太阳酒店、国内领先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广东湛江钢铁基地、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山东济潍高速公路、京津冀城市新名片——雄安国贸中心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工程,成为建筑类川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圣迪乐:坚持品质第一 打造中国第一鸡蛋品牌

圣迪乐推出的OMEGA-3营养蛋。

圣迪乐的蛋鸡养殖基地。

□黄薇 何亚君(图片由四川圣迪乐村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01年,几名仅养殖2万羽蛋鸡的年轻人,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来一场“鸡蛋革命”!

23年后,这家立志做中国高品质鸡蛋的企业,已成长为中国蛋品行业的头部品牌,在鸡蛋高端市场(1.5元/枚以上)的销售额和市场份额双双稳居全国第一。

“坚持品质第一,打造中国第一鸡蛋品牌”——这是铁骑力士下属企业四川圣迪乐村生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迪乐”)的品牌愿景和使命。

立足四川,布局全国,走向世界。23年间,圣迪乐的足迹遍布全国,年销售鸡蛋超25亿枚。蛋鸡养殖规模1500万羽,位居全球蛋企第12位,在高端销售市场占有率常年保持60%以上。

自建全产业链条,生产高品质鸡蛋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生产和消费国,但在20多年前,国内蛋鸡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

圣迪乐在蛋鸡行业率先开启的“鸡蛋革命”,就是以品质为导向,将更安全更营养的鸡蛋带给消费者。“我们从创立之初就喊出一句话——科技是我们的命根子,产品就是我们的人品。这句话刻在骨子里,时刻提醒着我们,已经成为我们的品牌基因。”铁骑力士副董事长兼新兴业务事业部总裁雷博说。

如何生产出高品质鸡蛋?“一枚好鸡蛋是从‘鸡奶奶’开始的。”雷博介绍,为解决种源问题,圣迪乐花了14年,建成全国唯一的德国罗曼种鸡祖代示范基地,解决了种源抗病问题,也杜绝了抗生素的使用。

从养殖到生产,从供应链到销售网络,圣迪乐在蛋品行业自建全产业链,每一枚鸡蛋的蛋壳上都有专属的“身份编码”,做到全程可控、可追溯。

高品质离不开“最强大脑”护航。依托铁骑力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冯光德实验室,构建科研技术平台。从成立之初,圣迪乐就邀请动物科学、营养学、生物学、饲料科学等领域的专家教授,组建企业“博士专家团”,并先后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

高品质还源自对质量标准的坚守。2001年,圣迪乐率先在蛋品行业通过HACCP认证。2003年,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SDL标准”,目前已涵盖蛋鸡营养、健康养殖、风味改善、效率提升等维度,共计1185个质量控制点。2015—2023年,圣迪乐鸡蛋国家标准检验共763批次,合格率100%。2021年,圣迪乐通过全球权威产品认证机构NSF关于“可生食鸡蛋认证”和“无抗生素产品认证”。

正是基于20多年对品牌初心的坚守,2022年4月,圣迪乐成为中国蛋品行业唯一的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再次证明了品牌实力。

“比起品牌,我们更看重产品品质。”雷博用“冰山理论”来形容品牌和产品的关系,隐藏于“海面”之下的部分,比如产业生态、上下游关系、物流体系、消费者体验,这些构成了品牌的基石。

落实数字化战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品牌向上

走进圣迪乐的蛋鸡养殖基地,一座现代化养殖舍矗立眼前。鸡舍内的新风系统、温度、湿度都可以通过电脑精准控制,实现自动化精准饲喂、自动饮水、自动除粪、自动集蛋、智能化精准环境控制。目前圣迪乐已在全国建立17个蛋鸡养殖基地,蛋鸡养殖规模1500万羽,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蛋品销售网络。

持续的组织架构更新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秘诀。2019年,雷博从海外回国,很快就在铁骑力士组建了一支300人的“95后”新零售团队。和父辈相比,他们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对新兴事物和市场变化的洞察力更强,成为圣迪乐“焕新”的新锐力量。2020年,公司线上业务实现10倍增长。

拥抱互联网思维,但拒绝“流量冲动”。“圣迪乐要做可持续的百年品牌。”雷博认为,做品牌是一场马拉松,不是速成班,短期靠流量兴起的品牌往往只能“昙花一现”,只有靠产品品质取胜,品牌才能走得长远。

如何保持长盛不衰?圣迪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布局,重塑公司管理体系,倒逼供应链改革,大幅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最快能做到当天接收订单、当天生产、当天交付。

近年来,圣迪乐全面落实数字化战略,上线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全业务流程优化和升级,这些变革成为圣迪乐“二次革命”的数字化底座。圣迪乐还与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进行生产端的智能化改造,打造智能化、无人化鸡舍,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提升鸡蛋品质。

利用数字化技术,圣迪乐精准洞察用户需求,不断进行产品创新。“传统养殖企业很难快速捕捉消费需求变化,及时作出产品调整。我们通过数据收集工具,能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圣迪乐的核心驱动力之一。”雷博说。

坚持产品创新,打造国际化蛋品品牌

2019年,圣迪乐推出即食溏心蛋品牌“美玉子”,开创了鸡蛋消费的新场景。“这款产品就是圣迪乐对消费者需求精准洞察的结果。”雷博介绍,溏心蛋好吃但非常难煮,这几年在年轻消费者中很受欢迎,很多消费者希望推出一款国产溏心蛋。“美玉子”一经上市就大受欢迎,市场占有率很快超过50%,商品交易总额增速3年翻番。

2022年,圣迪乐又推出含有丰富OMEGA-3的营养蛋。这是圣迪乐的“博士爸妈团”历时5年,经过上千次实验,尝试140多种饲喂配方后的研发成果。截至目前,圣迪乐旗下已拥有多品系产品矩阵,包含谷物鲜蛋、富硒鲜蛋等十多个产品系列。

圣迪乐还持续创新与消费者的沟通模式,推出“史努比欢乐跑(Snoopy Run)”“彩蛋大乐透”“鲜蛋任意门”,和头部主播、明星妈妈合作,与甜品、餐饮品牌推出联名款……新颖的营销方式不仅体现了圣迪乐时尚有趣的品牌形象,更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消费者。

销售渠道也在不断升级。除了传统商超,圣迪乐全面进军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及新零售渠道,还成为山姆、沃尔玛、麦德龙、永辉等全国零售商超和国际餐饮巨头、五星级酒店等企业的蛋品供应商。2019—2022年,圣迪乐连续4年蝉联“双11”鸡蛋行业类目销量冠军。

尽管去年以来鸡蛋行业面临下行压力,但圣迪乐在2023年实现创立以来收入和利润最好。“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做对了三件事情。第一,坚持做优品质;第二,持续更新组织架构;第三,坚持产品创新。”雷博介绍。

品牌提升永不止步。在4月15日由世界蛋品协会(IEC)组织的全球鸡蛋行业年轻领袖交流活动中,雷博作为国内唯一受邀的蛋品企业代表,与来自各个国家的同行同台交流,并向世界展示圣迪乐的品牌实力。“这次沟通交流后,圣迪乐更坚定了要打造国际化蛋品品牌的决心。”雷博说,圣迪乐要用中国标准,做全球最好的品牌鸡蛋。

省紫坪铺公司:筑牢“坚坝工程”守护天府之源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高达156米的大坝。

正在进行检修的发电机组。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泄洪渠气势如虹。

紫坪铺水库的水面风光。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全景。

□伍佑 (图片由省紫坪铺公司提供)

岷江之上,江水奔流不息。2000多年前,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令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变成“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2000多年后,在距都江堰渠首6公里的岷江上游,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筑成156米高的大坝,为巴蜀大地积蓄雄厚的发展势能——岷江之水从这里出发,每年浇灌千万亩农田,助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水的能量在这里转化,每年发电数十亿千瓦时,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

作为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四川省紫坪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紫坪铺公司”)主要负责岷江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近年来,省紫坪铺公司党委着力打造“坚坝工程”特色党建品牌,筑牢政治坚坝、思想坚坝、安全坚坝、组织坚坝、素质坚坝、廉洁坚坝、责任坚坝,推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筑牢“坚坝工程”,守护天府之源。省紫坪铺公司全力守护一江安澜,助推巴蜀大地高质量发展。

坚定信念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凝聚干事创业的思想共识,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5月1日,四川正式进入汛期。根据气象预测,今年汛期旱涝并存、涝重于旱,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趋势明显,防汛抗旱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22662平方公里,占岷江上游流域面积的98%,气候条件和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一旦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在紫坪铺水库调度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着水库的实时水位情况,还显示着岷江上游流域40多个监测点位的水文情况,调度人员聚精会神,应急队伍也在枕戈待旦。

翻开一个个应急预案,党委书记负总责、党员先锋打头阵是鲜明的特点。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在省紫坪铺公司近300名干部职工队伍里,一半以上都是党员,他们分布在10余个党支部,承担着不同的岗位职责。

省紫坪铺公司党委着力打造“坚坝工程”特色党建品牌。“坚坝工程”从“建好思想大坝,筑牢信仰之基”破题,筑牢政治坚坝、思想坚坝、安全坚坝、组织坚坝、素质坚坝、廉洁坚坝、责任坚坝,凝聚干事创业的思想共识,汇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势、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

筑牢政治坚坝、思想坚坝,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统揽国企改革发展的领导作用。坚持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工作,严格落实党组织前置研究程序要求,不断修订完善《党委会前置研究、研究决定事项清单》。进一步规范董事会运行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实董事会在专业技术领域的人员配备,制定“三重一大”及四会决策事项清单,厘清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以人才融合促进党建与生产经营融合,贯彻落实“一岗双责”,把破解改革发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重难点问题作为履职担当的重要标准,以上率下、上下联动倒逼责任落实。

筑牢组织坚坝、素质坚坝,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省紫坪铺公司将党组织设立到一线生产机构的最小单元,确保党的组织应建尽建。各党支部按照“围绕生产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开展党建活动,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安全措施、狠抓工作落实。面对急难险重任务,各党支部及党员职工在公司党委领导下,亮出身份、冲锋在前,主动履责、忠诚担当,以坚守岗位的挺拔姿态在各自岗位上树立一面旗帜。

近年来,省紫坪铺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坚实支撑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运行管理,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有发电、防洪、环境保护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省紫坪铺公司党委坚持筑牢政治坚坝、责任坚坝,以服务“国之大者”“省之要事”为中心任务,把运行管理好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摆在重要位置,突出水利管理和水力发电核心业务,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紫坪铺水库是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的调节水源地,肩负着保障下游7个市40个县(区)2600万人民群众综合用水需求和灌区粮食稳产增产的重要责任。

在公司党委的领导下,省紫坪铺公司不断优化水库调度,将都江堰灌区的灌溉供水保证率由建库前的30%提高到90%,将成都市枯水期工业生活引用水流量从水库建成前的28立方米/秒提高到50立方米/秒以上,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供水保障任务。2023年,紫坪铺水库累计向下游供水129亿立方米,其中利用水库调蓄向下游增加供水7.86亿立方米,助力都江堰灌区抗旱保供、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和保障成都大运会供水安全。

紫坪铺水力发电厂是岷江干流梯级水电厂的最后一级,也是岷江流域最大的水力发电厂。由于距成都用电负荷中心近,这个发电厂可承担电力系统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等任务,是500千伏成都环网骨干支撑电源。

“坚坝工程”实施以来,省紫坪铺公司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电力调度部门各项电力保供要求,牢牢守住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底线,严格执行调度下达负荷曲线,合理安排运行方式,调整优化经济运行水平,全力做到应发必发,全面完成了电网下达的电力保供任务,为成渝地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2023年,在严峻的来水形势下,省紫坪铺公司完成电量销售33.80亿千瓦时,同比增加7.6%。

围绕进一步优化工程运行管理,省紫坪铺公司党委坚持筑牢素质坚坝、廉洁坚坝,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增强党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拒腐防变意识,提升经营管理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多措并举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潜力潜能,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

“坚坝工程”实施以来,省紫坪铺公司“产学研”平台基本建成,分别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创造活力迸发。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566万元,同比增长77%,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水库电站智慧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获得授权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项,基于人工智能的径流预测软件等3项科研成果实现转化。

坚固防线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安全,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全力保障大坝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发电安全、生态安全

确保紫坪铺大坝安全、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发电安全和生态安全,是省委、省政府赋予省紫坪铺公司最重要的任务。省紫坪铺公司党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安全坚坝,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成都平原筑起了坚实的安全屏障。

2022年7—8月,四川面临历史同期最高的极端高温、历史同期最少的降水量、历史同期最高的电力负荷三“最”叠加局面,紫坪铺来水较多年同期偏少40%以上。

省紫坪铺公司党委严格落实省委、省国资委党委部署要求,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保水保电两不误。通过精细调度,省紫坪铺公司两月共向下游都江堰灌区供水25.5亿立方米,较天然来水向下游增补水量1.6亿立方米,累计发电量5.4亿千瓦时,保障成都市2000多万人饮用水安全,确保下游地区大旱之年无大灾。

在公司党委坚强领导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抗御特大洪灾、高温干旱灾害等,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防灾减灾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坝工程”实施后,省紫坪铺公司党委以更严的标准建立起完备的安全组织体系,以更细的要求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更实的作风推进“清单制”管理,确保公司生产运行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去年,省紫坪铺公司共排查治理隐患94项,整改率100%。完成了1#泄洪洞出口上游护坡空腔回填封堵、大坝面板局部高程表层混凝土破坏部位修复。坚持与下游成都市金马河沿岸5个区(市、县)水务部门联合做好金马河安全泄流管理工作。截至2023年12月31日,紫坪铺水力发电厂长周期连续安全运行4883天,下游金马河实现安全泄流17年无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岷江是长江水流量最大的支流,确保岷江生态安全,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意义重大。

省紫坪铺公司党委坚持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发展道路,保障下游地区用水质量。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和环境保护负责部门,配备专职与兼职环境保护人员,实现环保事业专人专管、专人专干,定期开展库区巡查和水质动态监测,持续加强库区拦漂清漂工作,保障供水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Ⅱ类以上。枯水期向成都市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用水流量20立方米/秒以上,改善成都水环境质量。

擦亮“坚坝工程”特色党建品牌,省紫坪铺公司党委将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到公司改革发展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公司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建行四川省分行:金融助力守护“产粮宝地”

天府粮仓公司引入良种良机良法,在遂宁打造小麦高产示范区,有力带动当地农业产业水平提升,为丘陵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摸索出一条可行道路。

5月,天府粮仓公司种植约7万亩秧苗,包括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

□田林 (图片由建行四川省分行提供)

进入5月,广袤的巴蜀大地,正在迎来小春作物收割、大春粮食播栽的“双抢”高峰时段。

位于成都崇州市的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十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基地,田里麦穗饱满丰盈,丰收在望;眉山市仁寿县富加镇金钟村成片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生机勃勃;宜宾市叙州区高场镇的一万余亩油菜陆续进入成熟期,迎来丰收季……

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如今四川正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近日,国务院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助力全国冲刺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责无旁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作为国有大行在川分支机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建行四川省分行”)扛牢责任,将“产粮宝地”视为金融服务的热土,抓紧探索金融服务助力粮食生产。截至2024年4月末,该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近1500亿元,创历史新高。

助力破解“谁来种”

一场春雨过后,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的玉米苗更绿了。从空中俯瞰,连片的玉米地、村庄和乡间小路相映成趣,勾画出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两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高低不平、形状各异的农田,有些地块还是一片荒地。”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党委书记陈俊欣指着眼前的一片玉米地说,“如今已削高填低、连块成片,还修缮了沟渠、机耕道、堡坎。”

让撂荒地焕发生机,关键在于解决“谁来种”的问题。“通过企业出资、农民出地、集体出力,辖区内6个村集合流转土地11750亩,形成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预计2023年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3万余元。”陈俊欣介绍,东禅镇通过打破区域限制、整合自有资源,运用“企业兴村”发展思路,实现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农业开发。

陈俊欣提到的企业,是遂宁市引进的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旗下的四川天府粮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天府粮仓公司”)。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府粮仓公司已在遂宁市流转土地5万余亩,今年还将新增流转土地2万余亩,为遂宁市打造“天府粮仓”样板区、建设农业强市注入强劲动力。

天府粮仓公司是由四川省乡村发展集团组建的省属国企,以成为四川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主力军为己任,现阶段主要业务为助农带农和托底性种植。“今年,天府粮仓公司计划通过开垦荒地、改造土地建设20万亩天府粮田,预计一年新增近4亿斤粮食。公司还将为100万亩农田提供社会化服务,预计一年产出近20亿斤粮食。”天府粮仓公司负责人李雪剑介绍,公司自有团队可进行托底性种植,助力保障粮食安全。

“撂荒地”变“金土地”,离不开金融助力。为支持天府粮仓公司扩大土地生产规模,建行成都高新支行主动对接,了解其需求后向其发放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为后续的土地流转签约及流转种植工作解决了资金难题。

助力建成“高标准”

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是支撑土地产能发挥的基底和要件。长期以来,不少地方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弱项,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当前,四川正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构建高标准农田灌溉体系,推动“粮田”变“良田”,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支撑作用创造条件,也为保障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机构重任在肩。近年来,建行四川省分行根据高标准农田有关政策及规划,研究出台《高标准农田审批指引》,推广专属信贷产品“高标准农田贷款”,为成都市环城生态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授信2.8亿元,助力打造“10万亩粮食产业带”;帮助成都市郫都区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券2亿元,有力支持当地1万亩农田建设;通过小微企业评分卡+“政银担”的模式为内江市市中区龙门镇龙门村发放1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村集体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资金周转。截至2024年4月末,建行四川省分行的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5.4%。

如果说建良田夯实了“天府粮仓”根基,用好农机设备则保障了“天府粮仓”的生产效率。

5月5日,正值立夏时节,仁寿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仁寿越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廖路平正在田间忙碌。依靠全流程的机械化助力,合作社今年共整理出了25亩田进行育秧,可以为2500余亩土地提供秧苗。

“农机费用是种田成本开支里的一个大头。”廖路平介绍,2023年从建行贷了60万元,因为便捷,今年又申请了50万元的额度。

乐山市夹江县的王涛也有同样的感受。“有了建行今年提供的300万元贷款支持,心里更踏实了。”作为乐天合作社的负责人,王涛表示,合作社目前以夹江县为中心托管了35000余亩农田,不仅靠农业机械化大幅度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在春耕备耕期间向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天府良种”是筑牢“天府粮仓”的重要支撑。建行四川省分行印发《中国建设银行新金融支持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3年版)》,将种业明确为“优先支持”行业,强化种业信贷投入,重点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发展壮大,支持育种联合攻关、种业基地建设和种企兼并重组,服务保障粮食安全。

助力打通“全链条”

冬播“一粒子”,春收“万斤油”。眼下,邛崃市高埂镇连片的油菜陆续进入成熟期,成都市新兴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兴粮油”)的菜籽油加工线也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邛崃是四川省菜籽油出产大县,每年从这里加工出的浓香型菜籽油占据全国产量的30%。其中,新兴粮油年产菜籽油20万吨,其中一半销往外省,年产值达到28亿元。

新兴粮油公司的发展壮大,有来自建行四川省分行的资金支持。建行邛崃支行在建行四川省分行推出的乡村振兴“一县一品”金融服务示范工程带动下,以支持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为着力点,主动对接重点农企,了解到新兴粮油公司在收储菜籽阶段存在较大资金需求后,积极运用相关政策,通过绿色通道加快完成5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发放。同时,还运用“裕农快贷”加强对企业上下游农户的金融服务,为10余户农户提供资金支持。

这也是对产业“金融链长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建行四川省分行积极探索“金融链长”支持模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涉农平台,聚焦农业生产经营及服务场景,发挥金融科技和大数据分析优势,着力运用“裕农快贷(产业链版)”产品打造全产业链、全场景、全客群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上下游涉农经营主体投放近39亿元的产业链融资。

“没想到没有抵押物,也能从建行贷到款。”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着建行授信额度12万元,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的枇杷种植户陈术江有点激动,家里枇杷林改造的资金终于有了着落。

解了陈术江燃眉之急的,是来自建行的一款专门服务种植业的纯信用无抵押贷款产品。建行绵阳分行在石椅村的驻村员工李代平介绍,这款产品可以根据种植户的实际种植规模,结合涉农大数据测算授信额度,目前年利率3.55%,单个农户最高可以申请50万元。

建行四川省分行充分发挥普惠金融服务优势,积极对接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农担公司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开展创新。通过搭建“科技产业兴农平台”,着力缓解农村地区农业技术“需求上不来,供给下不去”的矛盾,并积极探索通过“融资融智”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技术和金融“双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