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大春水稻种植阶段,各地陆续开始浇灌田地,为栽种水稻做着准备。与往年不同,今年仁和区同德镇新民村一半的田地里没有浇灌水,而是直接在地里撒下了旱稻种子。

5月7日,走进新民村,4月初播下的旱稻种子,破土的幼苗如今已长至5—6厘米高,绿油油的秧苗为田地“披”上了绿装,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

△ 绿油油的秧苗为田地“披”上了绿装

新民村处于二半山区,曾经田地狭小零散,今年4月完成土地整治后,土地集中且连片,种植面积也相应增加了。在生产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该如何平衡农作物种植结构和用水量的关系,新民村新农人兰付彬在土地整治初期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去年4月份我们去云南文山考察旱稻,引进了1亩地的种子回来种植,旱稻收成后,米粒饱满且质地细腻,煮熟后口感极佳。”试种成功后,兰付彬结合新民村实际,今年4月初带领村民从文山大量购进旱稻种子,播撒到了新民村下半部分400亩的田地里,开启粮食种植新“稻”路。

△ 新民村400亩山地播下了旱稻种子

兰付彬介绍,旱稻是一种能在近似旱地生态条件下生长发育的特殊稻类,全生育期不需要建立水层,从栽种旱稻起至今,只进行了一次浇灌,等到5月中旬如果没有降雨,才会进行第二次灌溉。相较于新民村以前栽种的水稻,旱稻能节约一半以上的用水量,虽低于水稻一半的产量,但是大米单价却为8元一斤,经济价值高于水稻3倍。

“经过一个多月的生长,旱稻现在已生长至5—6厘米高。10月份就可以收成,预计每亩可产800斤谷子。”对于旱稻种植,兰付彬信心满满,他表示,待今年收成后,收益达到预期,考虑明年动员村民再扩大400亩旱稻种植,既保障粮食生产,也合理规划用水,带动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