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田姣 史晓露 唐泽文

开栏的话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实现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的优势和潜力在哪里?川企使出了怎样的十八般武艺?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川企大调研·寻找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将走进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走进加速“智改数转”的传统产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感受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3月26日,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工程师创作的《极米之歌》发布,包含作词、作曲、MV在内的内容全部由AI生成。使用的工具,不仅包括文本生成音乐工具Suno,还有最近颇受关注的大模型Kimi,以及AI绘图工具StableDiffusion等。

自ChatGPT引爆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AIGC)市场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全球各类科技公司竞相入局,从文本到图像,从音乐到视频,从游戏到影视、出版、教育……多个领域大力推动AI技术的应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茂势头。

在四川,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有超过6万家。其中,不少企业在AIGC领域抢先布局,并已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新生大热赛道上,国内外头部企业奋力厮杀,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川企们在细分赛道,如何能顺利出海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记者对此进行了调研走访。

在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多个赛道崭露头角

只需要在创作对话框中输入“食物,红烧肉,放在桌子上”3个提示词,点击确认后,不到30秒,4张关于红烧肉的图片就生成了。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发展,想要实现上述场景,并不困难。但同时要满足操作简单、出图质量高、内容可控,还有一定的艺术美感等需求,则需要强大的模型和海量的数据来支撑。

成都海艺互娱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海艺AI )持续在这一赛道发力。成立不到一年,海艺AI就已拥有超1.3亿次模型调用次数,10亿+的素材库,全球注册用户累计超过500万,月活用户达到200万。据网站流量监测服务商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海艺AI的3月份访问量超过1000万,位列全球AI生图榜第4名。

如果说海艺AI是文生图赛道的“新兵”,那成都恒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成都恒图)则是深耕AI领域十余年的“老将”。早在2012年,成都恒图就在海外推出图片处理软件“Fotor”。去年,AI Hackathon基于全球权威数据公司SimilarWeb数据发布AI龙虎榜,在全球超过5000个AI应用中,按访问量来看,Fotor排名全球第23,用户数已超过6亿,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同期上榜的,还有ChatGPT、Google Bard、百度文心一言等知名应用。

在文生图领域实现突破的同时,成都恒图科技还提前将目光放在了视频生成。今年1月,成都恒图在全球率先上线一站式AI长视频制作平台Clipfly,集合了AI视频生成、AI视频增强、视频编辑等功能,不到三个月,已在海外拥有10万名用户。

除了文生图、文生视频等,川企还在更多领域发力。比如,成都阿加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行业内首创AI推理平台,提供开箱即用AI工具链让芯片算力发挥更简单;成都潜在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行者AI)推出游戏领域自研算法并推出AI虚拟玩家、内容审核、AI美术、AI音乐等AIGC产品,其中行者AI音乐创客教室,目前已在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进行实践教学。

每周一更,打造AI应用“顶流”产品

8秒!这是成都恒图产品Clipfly最长可以生成视频片段的时长,已超越业内大部分竞品。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谁先推出最好用的产品,谁就能率先抢占市场。”成都恒图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段江雷厉风行,他透露,Clipfly全球首发后,保持了每周一更的迭代速度,目前公司正全力进行版本升级和产品内测。

快,也是海艺AI发展中一个关键词。从海艺AI发展历程来看,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产品上线,包括AI拓展、AI写真、简易版创作流、视频换脸、AI美妆等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

“我们始终保持用做游戏的习惯来做产品,每周都在迭代版本。”在调研中,海艺AI首席运营官盛冕告诉记者,研发快,出图速度快、质量好,成为第一个规模化生态产品,就会有足够竞争力。因为生态一旦起来了,平台就会出现大量优质的、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模型,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聚集过来,形成滚雪球的优势。

技术储备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也是抢先一步的关键。“2023年ChatGPT才大火,但2022年10月,Fotor便上线了AI图片生成功能。”段江说,当AIGC被关注时,用户一时间找不到太多产品去使用,所以Fotor抢先一步,吸引了大量用户。

Clipfly背靠Fotor,从图片到视频生成的技术迭代过程中具备了技术积累。段江表示,自2023年6月Clipfly立项以来,团队基于成熟的技术和产品能力,在开发过程中部分解决了人物一致性等问题。

“我们不研发大模型,但在2023年上半年就解决了将大模型部署在终端侧的技术难题。”阿加犀智能科技首席执行官孙晓刚表示,当前的大模型还存在响应速度慢、带宽成本高、数据安全差等问题,利用公司的技术,可以实现性价比更高、性能更强、迁移更快的大模型终端部署方案。

在新赛道打造新场景,商业化落地加速“破题”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专家预测,2035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为全球贡献近90万亿元的经济价值,其中我国将突破30万亿元。

巨大市场机遇下,资本蜂拥而至。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球AIGC产业融资超1900亿元,几乎每个月都有该赛道公司获得融资。不过,相比于去年ChatGPT带来的“百模大战”和投资热潮,今年,资本要冷静许多。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AIGC概念大火后,很多企业蜂拥而上,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应用场景不清晰、数据隐私等问题,很多大模型都缺乏落地场景,很难实现商业变现。

如何破题商业化,这是AIGC领域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据西南财经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讲师黄鹂介绍,AIGC商业模式中,呈现多样化发展,目前处于持续探索阶段,目前传统的按量收费模式和灵活的SaaS订阅模式为主流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成都恒图还是海艺AI,在商业化落地方面已有积极进展。比如,成都恒图瞄准海外市场,靠订阅付费实现盈利;海艺AI则从两端发力,除了通过个人订阅收费外,今年2月开始,海艺AI尝试将技术运用到实体经济领域,为制造企业、家居行业等做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目前海艺AI每日收入已经保持高于每日算力成本,进入良性循环。

要实现商业化落地,关键在于找到应用场景。段江认为,现在行业内很多初创公司都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先做大模型,再去找应用场景,但实际上很难落地。对于成都恒图来说,则是先找到行业需求,比如瞄准图像处理这个场景,再去用技术为行业赋能。

“AI从业者与其它行业交叉少,缺少跨行业思维,无法充分挖掘真实的行业应用场景。”电子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继建议,企业可以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合作,有针对性开发相关产品,解决行业真问题、刚需问题。

找准赛道、真正持续为用户产生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行者AI创始人、CEO尹学渊认为,创业团队需要通过数据、算法、模型、应用,在场景落地获得经济收益,实现正循环,进一步获取数据调用模型,挣到钱后把人才留住,再调优算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产生更多的数据,整个项目就跑起来了,创业公司或产品也很难会被替代掉。

掘金未来产业“呼唤”更多算力支持

“算力成本是我们长期发展中面对的一大挑战。”在调研中,盛冕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的成本中,算力成本占到40%,随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用户基数的迅速增长,算力成本将会持续攀升,期待更多算力补贴的优惠政策落地。

去年2月,《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算力券”,用于支持算力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客、科研机构、高校等使用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智算中心算力资源。但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在去年并未关注到算力券相关的优惠政策,未及时进行申领。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度的算力券申领工作已经于2024年1月2日开启,年度发放算力券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申领工作截至2024年11月29日。“我们也关注到了相关政策,正在积极申请。”盛冕提到,如果能申领到算力券,会大幅减轻算力成本带来的压力。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AIGC产业的爆发,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以机器学习(ML)模型训练为例,2010年之前训练所需的算力增长符合摩尔定律,大约每20个月翻一番。2010年代初深度学习问世以来,训练所需的算力快速增长,大约每6个月翻一番。2015年末,随着大规模ML模型的出现,训练算力的需求提高了10到100倍,出现一种新的趋势。过去的12年,ML训练算力增长了100亿倍。

有业内人士指出,算力本质等于能源,所有的超算中心都是耗能大户。任福继表示,四川有强大的能源支持作为能耗支撑,在水电资源、基础设施、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多方面都有领先优势。

《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全国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规划在成渝等8地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多位受访专家看来,四川地处中国西部地区,有产业资源优势,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发电量高,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另外,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水平院校也为高端芯片、核心软件、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学科、人才支撑。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有助于全国统筹协调,实现东西部区域协同发展。

制图 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