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浩摄像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乡村振兴实施三年来,郫都区探索走出了一条“融合共享”内生型的乡村振兴之路。为了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12月5日举行的中国乡村振兴高峰会议暨第二届县(市、区)委书记共话乡村振兴研讨会上,《成都市郫都区乡村振兴技术导则》正式发布。

据了解,该《技术导则》适用于成都市郫都区“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等综合开发片区,相关产业功能区、村(社区)。这意味着,在郫都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有了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的导则作为实践指导。

郫都区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中心主任周路是导则起草人之一。据他介绍,《技术导则》的具体内容中除了总则外,还包括生态资源价值提升技术导则、农房价值提升技术导则、大地景观价值技术导则、基础设施提升技术导则、商业服务业态提升技术导则、和开发项目策划包装技术导则,“都是针对前期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建立不同的机制体制,从而制定导则进行落地。”

孙浩摄像

周路说,在走访时发现,农户在种植花卉苗木时,对大地景观缺乏统筹规划,造成大地形态不统一,不美观的情况发生。“实际耕种中有的也不太规范,比如田块中有插花地这样的情况存在。”在大地景观价值提升技术导则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规避,明确了农田的生产功能、观光功能和生态功能提升路径。

《技术导则》还明确了具体的要求和细致的操作办法。比如,针对大地景观的场景营造,《技术导则》提出,“应尽量保留低潮田和高层田自然起伏地形,不大挖大填,力求同一高层田块平整;不统一标准格田化,田块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对农家房前屋后具有品种多样性、劳作方便、简单适用的农家菜园进行有效保护,维持’小块、自由、自然’的小田肌理,形成典型精耕细作的传统农田基底景观。”

在郫都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总站站长傅录志看来,《技术导则》像是灯塔,指明了未来之路,“不仅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明确了参与者与村集体、当地村民之间的责权利,实现政府、村集体、村民、新村民多方共赢的局面,促进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同一天,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正式授牌落户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有了这个远程教学站,我们学院的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学院院长何玉建介绍说,远程教学站将帮助学院链接到清华大学的各类专家资源,以录播或直播等形式,及时获取专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各类观点和看法,“今后我们还会探索邀请清华专家根据我们学院学员的需求,量身定制具体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