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非遗项目要薪火相传,活用文旅志愿者圈粉年轻人或许是个不错的路径。12月1日,第六届“一带一路”国际文化艺术周在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开幕。30位非遗传承人以文旅志愿者身份走进校园,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和工艺品。

成都糖画、道明竹编、蜀绣、新都棕编、成都漆器、绵竹金丝年画、剪纸、仁寿土陶、灌县木雕、成都面塑、泸州蝶画、新津绳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些国家级、省市级非遗技艺的神奇魅力,让不少围观的嘉宾和学子惊喜连连。

成都糖画是当天人气最旺的人气摊点之一。只见糖画艺人端坐于台前,执勺在手,经过短暂地构思,飞快地将勺中的糖液挥洒在光洁的石板上。一阵快速按压、修整后,糖液凝固,金鸡独立的形象瞬间形成,晶莹剔透里又透着几分雄赳赳的气势。据了解,成都糖画是集民间工艺美术与美食于一体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糖画诞生历史悠久。早在褚人获《坚瓠补集》就记载,明俗每新祀神,“熔就糖”,印铸成各种动物及人物作为祀品,所铸人物“袍笏轩昂”,俨然文臣武将,故那时也戏称为“糖丞相”。

同样吸引人注意的,还有道明竹编的摊位。摊点上,精致的竹编生活用具、随身佩戴的首饰、挂件,皆融入了文化创意的时尚元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活力。《华阳国志》介绍,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道明人就已经开始种竹和使用竹了。靠着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传承,如今的道明竹编成为成都一道独特文化艺术符号。现场,瓷胎竹编让不少人惊叹。作为竹编工艺的最高级别之一,道明竹编的工艺师傅介绍,一套瓷胎竹编需要经过破竹、烤色、去节、分层、定色、刮平、划丝、抽匀等十几道手工操作的工序,才能制成。制成后,根根竹丝细密而紧致地紧贴瓷面,依胎成形,竹编与白瓷的结合,雅意十足。

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在于化人。怎样把非遗文化变得更受大众尤其是青年学子喜爱,这些都是文旅志愿者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该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61家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之一,省文化馆长期组织文旅志愿者活跃于高校、社区等场所。未来,文旅志愿服务活动将结合全省各地地方特色,通过展演展示、交流互动等形式,助力传统文化传承推广。

纺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