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基因编辑川芋50自交结实、定向杂交的甘薯开花结种子、自主选育出的早熟加工型专用马铃薯品种渝绵芋1号、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高淀粉甘薯品种川薯221……1月19日,四川省“十四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突破性薯类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2023年度工作总结会在成都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我省薯类育种实现多项突破。

“项目组今年登记薯类新品种9个,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研制的5项技术被列入省农业主推技术,选育的4个品种成为主导品种,编制发布了地方标准/规程7项。”项目首席、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薯作中心主任胡建军研究员表示,“取得这些成绩,与科技厅育种攻关项目的长期支持,以及项目组所有成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

薯类资源收集创制、育种方法创新、突破性品种选育、高效种薯繁育技术集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优化……项目组在多个薯类生产环节精准用力,重点攻关,硕果累累。

尼泊尔农业代表团在甘孜州某马铃薯新品种示范基地参观。受访者供图

育成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西芋7号”亩产达3292公斤,在彩色马铃薯产量实现突破;集成的“葡萄/秋马铃薯套作高效栽培技术”,让葡萄园多产一季马铃薯,同时解决了土地非粮化问题;集成的“花生-秋马铃薯轮作模式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让土地闲置问题得到解决;推广展示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我省冬马铃薯鲜薯亩产值高记录,每亩总产值达1.8万元……薯类新品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持续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薯类力量。

新育成马铃薯品种田间长势喜人。受访者供图

“30多年前,薯类作物管理粗放,主要用作饲料,当时丘区农户种一亩甘薯可以养肥一头猪,还能保证农户的基本口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近年来,薯类科研工作者的持续科技攻关,立足我省生态多样、生产熟期多性、市场需求多元的特点,培育出一系列突破性薯类新品种新技术,让传统‘笨大粗’的‘饲料作物’,在产量、品质上都实现质的飞跃,变成了如今‘高大上’的‘经济作物’。”

刘永红建议,项目组要充分利用薯类耐瘠薄干旱、对重金属不敏感低吸附的特性,开展三级良繁体系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