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在中国文学的版图中,四川是一片沃土。家喻户晓的历史传说、神秘多元的民族文化、色彩斑斓的山水田园……四川处处都有故事,处处都能成诗。

如何将文学资源有效培育成文学作品?如何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塑造四川的独特个性?近年来,围绕加强文学川军队伍建设、做强四川文学品牌,四川文学界不忘初心,爬坡上行,以力创文学精品为目标,以合力实施文学培训、文学精品孵化、文学新苗培养、文学产业化、文学惠民等“五大工程”为抓手,以凝心聚力、开拓创新的姿态拥抱迎面而来的文学春天。

为增强文学川军的整体水平,四川省作协连续多年举办中青年作家培训班、高研班,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高校文学院教授、文学名刊编辑等为中青年作家授课,解决创作中的疑难,指明文学创作的方向。而这些农民写作者、中青年作家,在课程结束后,就成为散布在全省的文学火种。

另一方面,虽说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的精神作业,但合理的规划与引导对于精品产出必不可少。2017年以来,为记录和鼓舞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四川省作家协会就组织展开了“万千百十”工程。从中涌现出的《凉山叙事》《迎风山上的告别》《高腔》《悬崖村》等一系列作品,凭借其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洞悉,先后在各类文学评奖中崭露头角。

文学是对时代与地域的艺术化表达,听得见时代呼声、听得见地域声音的作品,才可能在文学的殿堂中拥有一席之地。作家要能够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高山峡谷,去倾听、去书写、去记录巴蜀大地的新传奇。

讲好新时代的四川故事,未来的四川作家,应当继承巴金、李劼人、郭沫若、沙汀、艾芜、马识途等前辈开创的道路,创作更多具有四川特色、四川风格、四川气派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