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四川日报》2020年11月26日 13版

原文如下↓



发源自青藏高原的雅砻江日夜奔流,一路南行终和金沙江交汇,串起木里和攀枝花。

自然的纽带,将攀木两地联结在一起,而攀枝花对木里10年的对口帮扶援助,更使两地亲如一家。2019年,木里县实现GDP5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8万元,实现97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393户3.369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5.8%下降至0.01%。今年,经省政府批准木里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攀枝花的对口援助功不可没。

10年来,攀枝花不断研究调整对口帮扶思路、措施,建立常态化帮扶机制,选派精干帮扶力量,实施“硬核”帮扶项目,完善人才“传帮带”,为木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攀枝花力量。

木里藏族自治县。

01

扎根木里,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攀枝花到木里,不到300公里。一早从攀枝花市区出发,到达时已经过了中午。

这条连接攀木两地的路,援藏干部们已经走了10年,一路上的风景已经了然于心,来往的舟车劳顿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出发的初心却始终没变。

“援藏工作就是要尽我们所能,克服困难,帮助木里群众过上好日子。”攀枝花市第五批援藏工作组领队,木里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高质朴的回答背后,是援藏干部们的坚持不懈。

木里县农业产业示范园里的百亩金丝皇菊。

平均海拔在3100米以上,木里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刚来时,明显感觉到空气干燥,高反严重。”攀枝花援藏干部朱朝萍总结了扎根木里要面对的四大难关。

除了自然环境差异带来的生活关,还要面对交通关。木里县占据整个凉山州总面积的22%,从县城到乡镇通常要四五个小时车程,更远的村甚至要10个小时车程。

更大的困难在于语言关。木里全县聚居有21个民族,要把政策讲清楚、把当地群众的困难了解明白,交流不畅是援藏干部们最担心的事。

最后还要过民俗关。由于民族众多,风俗习惯各异,必须提前了解学习。

“办法总比困难多,大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朱朝萍拉起运动裤裤腿,露出脚上的运动鞋,为了方便入户,她已经很久没有穿过高跟鞋了。空气干燥,就随时带着水杯;距离远,就利用在路上的时间办公,把时间补回来;交流难,就拉着当地乡镇干部当翻译,手脚并用比划着表达意思。

攀枝花援藏干部朱朝萍入户走访。

02

扎实帮扶,民生项目成效显著

“以前虫草一根20元,现在一根80元。如今在家门口就有老板来收购虫草和松茸。”10月14日,唐央乡里多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兴尔若保说,水泥路通了、网络也通了,每年卖虫草、松茸近20万元,他已经成了村里的致富典型。

10年来,攀枝花和木里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瞄准发展“堵点”和民生“痛点”,扎实开展帮扶工作。

精准教育帮扶,彻底拔掉穷根。攀枝花先后投入教育帮扶资金5414万元,实施项目13个,累计选派56名攀枝花教师,到木里县中学、木里县民族中学、乔瓦镇二小等学校开展教育帮扶。2010年,木里县学校的高考上线人数仅有6人,升学率只有2%,在凉山州排名十五位;到2019年,上线人数达174人,升学率达到21%,在凉山州已经排到了前八名。

攀枝花精准教育帮扶。

医疗帮扶,让藏族聚居区群众的基本健康有保障。攀枝花先后投入医疗卫生保障帮扶资金3198.5万元,实施项目15个,175名医疗人才先后赴木里开展对口帮扶。利用“互联网+医疗”技术,让木里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攀枝花三甲医院的服务。构建“攀木协同、县乡一体”的医疗体系,把攀枝花的管理模式向木里延伸,提升了木里医疗机构管理和服务水平。

实施就业帮扶,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从政策支持、培训助力、搭建平台、贴心服务四个方面狠抓落实,协调攀枝花技师学院开展“送培到村”活动,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目前,54名木里县贫困劳动力已通过劳务派遣形式,在攀枝花米易县易安驾考及技能培训校区正式上岗,从事保安、环卫、宿管及场平等工作。

在对口帮扶中,攀枝花市更加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变“造血式”扶贫。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要素配置,2020年,投入帮扶资金500万元,在乔瓦镇簸箕箩村打造了规划面积1003亩的“木里县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了中药材种植和育苗基地、水肥一体化的高标准展示大棚、标准化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优质水果基地,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攀枝花援建的木里县农业产业示范园。

03

真心帮扶,援建干部成了农家女

走在木里县城乡,“攀木一家亲”已成为当地干群的一句口头禅。

10月14日上午10时许,地理老师王怀术走进木里县高中2018级(1)班教室。两年前他来到木里,几乎“从零开始”,带起两个班级的地理课。“现在,孩子们喜爱上了地理这门课程,通过教学,孩子们了解了更多外面的世界,努力没有白费。”王怀术说。

朱朝萍带着提高木里公共卫生水平的愿望而来,没想到,“卫生专员”成了村里的“管家”,她摸清了1019户村民的情况,还带着村民“一村一品”发展产业。朝夕相处中,她成了村民杨扎西70多岁老母亲的“幺姑娘”。

攀枝花援藏干部董仕平(最右)、张翊(最左)。

刚到木里,董仕平在走家串户的过程中,摔坏了胳膊;而他的搭档张翊,也在援藏期间经历了癌症手术。

两人却不约而同,坚守在木里。“常常有村民专门来宿舍,询问我们的身体情况。因为这些关切,让我们觉得值了。”董仕平说。

在他们的帮助下,村里壮大了电子商务平台,藏在大山深处的松茸、羊肚菌,走进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餐桌,积累了不少回头客。下一步,援藏干部们还将继续带领乡亲发展特色产业。

在攀枝花援藏干部的帮助下,木里县李子坪乡黄泥巴村壮大了电子商务平台,藏在大山深处的松茸、羊肚菌,走进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