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自1899年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以来,历代学者呕心沥血,已经释读出了1000多个文字。如今“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要求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学术界都在哪些方面进行发力?

专门从事古文字研究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毅强老师介绍,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目前学术界进行的大多仍是基础性的工作,如从全国各地馆藏甲骨的整理,到甲骨文的摹写,或者是甲骨的缀合、分期断代以及相关工具书的编纂,分类愈发精细。而所有基础研究工作的一个共同目标,就是释读出更多甲骨文字,以此解开3000多年前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

关于甲骨现藏著录的整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宋镇豪已经持续开展了很多年。120多年来,因各种原因,甲骨文散布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很多原始实物没有公布或者公布不全,这项研究就是整合各地馆藏甲骨文的材料,山东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未完全公布过的馆藏甲骨文在宋镇豪团队的带领下,已经进行了拍照、墨拓、释文等相关工作。这项甲骨文整理的基础工作在多家博物馆、高校以及研究所等展开,对于甲骨的校重、辨伪有着重要意义。

甲骨的缀合工作,也是目前很多团队正在从事的甲骨学研究基础工作。出土的甲骨,因为龟甲破碎,就会影响后续释读。对甲骨进行缀合整理,就能把看似无用的材料变成新材料。100年多前,王国维先生就进行过甲骨的缀合,通过缀合,订正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商王世系的问题,并进一步确认了其可靠性。现在,清华大学的黄天树教授就一直在带领团队进行甲骨拼合,拼缀甲骨已达到上千则。黄天树的团队,还一直在对甲骨拓本进行摹写,收录了甲骨文拓本、摹本等图版以及释文、索引的《甲骨文大系》即将出版。

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包括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在内的多个团队也一直在进行。其中上海人民出版社还推出《商代甲骨法文读本》,以甲骨文认读的形式,让中国古老文明走向了海外。

甲骨文文字考释以及殷商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公众最感兴趣的话题。吴毅强说,对甲骨文字的考释,仍属于甲骨文研究的基础工作。然而在目前已经确认的甲骨文单字约有4000多个,只识读出了约1500字左右,剩余的难度很大。最近几年,也有学者对零星个别的文字进行考释,但成果并不多见。至于通过甲骨文研究殷商历史,则更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不过多年来,已有相关学者利用甲骨卜辞对3000多年前的政治、军事、礼制、文化以及天文、历法等展开过深入的研究。

历代学者穷经皓首研究“故纸堆”,究竟有何意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表示,文化自信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而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就包括了文字,它构成了中国传统学术的根基,也是中国精神、中国信仰的源头,因此具有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