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实习记者 唐小未 记者 杨勇

11月17日,初冬的暖阳遍洒沱江两岸,资阳市雁江区也早早开始新的一天。上午7时以后,城东新区蜀人原乡文化广场,陆续迎来晨练的人。广场距离沱江不到300米,却是资阳 “绿色”治水的产物。

发源于九顶山南麓的沱江,流经阿坝、德阳、成都、资阳、内江、自贡和泸州七市州。在其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内,用全省3.5%的水资源,支撑着全省30.8%的GDP和26.2%人口。过去多年,水质整体偏差的沱江一直是四川水污染防治的难点和重点。

沱江资阳段共87.25公里,将资阳城区一分为二,右岸为老城区,堤坝由钢筋混凝土浇筑,防洪是唯一使命。左岸为城市新区,生态堤防,折射出城市新区的绿色发展理念。

媒体采访团走进资阳(图片由华小峰摄)

“在新城开发中,将新城沱江沿岸的防洪治水、群众休闲与厚植绿色本底相结合,打造了13.6公里的生态大堤,既改善了水质,又是群众游憩打卡的好去处,”   资阳市水务局副局长吴登育说。而在这之前,这里只有野草、庄稼陪伴着裸露的河坝,一片荒凉。 “每年市两会,都会收到大量代表委员的建议建言,在政府网站上,市民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也不少。”

在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后,资阳市随即启动城区沱江干流综合治理项目,着手改善水质。“过去,我们自己埋个管子就把水排到江里了。现在,都是过管道送到污水处理厂。”在城东新区做餐饮生意的刘杰说,借助市里实施的雨污分流工程,沿江的住户彻底告别了污水直排。

解决了水质问题,资阳市请来省级农业、林业等领域专家,探索生态堤防建设。“总的原则是,植物在这环境下能活下去,而且个头不用太大,这样不影响河道行洪,也避免重复投入。”资阳雁江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在防洪方面,设定了三条利用线——1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3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50年一遇洪水淹没线。按照三条利用线环境特点,分别精选了水杉、芦苇、芦竹等水生植物,做到常绿、落叶植被混交搭配,美化环境。

“这是以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到一定的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把河堤由过去的人工混凝土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土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河堤。这段河堤不仅保护了生态,还经受住了今年夏天多次沱江洪峰的考验。” 吴登育指着广场不远处沱江大桥桥墩上“新鲜”的水文标尺说,这就是夏天沱江干流遭遇的超强洪峰,洪峰之后,这里的水生植物依然顽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