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何勤华 凉山观察 杨正飞

人物名片

潘作布

西昌市原响水乡(现已撤并至樟木箐镇)木耳山村党支部书记,敢闯敢干,敢想敢试,虽然身在高山,但在西昌坝区流转40亩土地,作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带领干部群众脱贫致富。


曾获凉山州优秀共产党员、凉山州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奖、感动西昌人物等荣誉。


暖冬的四川安宁河谷,天空湛蓝,没有一丝薄云。在河谷的西昌西宁镇一处大棚内,颗颗葡萄已熟透。实际上,这个大棚并不属于当地,而是西昌樟木箐镇木耳山村的集体经济示范园区。走近细看,白色的透光大棚、整齐的钢筋支架、一体化的滴管设备、绿油油的葡萄树上颗颗葡萄惹人馋……这便是木耳山村葡萄产业示范园区。为何木耳山村这个高山村,会在安宁河谷的坝区有一块“飞地”?

“不管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敢闯敢干。”11月23日,木耳山村党支部书记潘作布告诉记者。

西昌市原响水乡(现已撤并至樟木箐镇)木耳山村,属典型的二半山区彝族村落。木耳山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主观能动性较弱,村民常年以种植土豆、玉米等传统农业作物为主要种植业,以养猪、牛、羊等家畜为主要养殖业,全村人均收入微薄、集体经济收单一、住房简陋。

在物质文明建设中,乡村集体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视。木耳山村作为曾经的贫困村,将壮大集体经济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并将其作为脱贫致富的核心指标之一。作为党支部书记,潘作布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初心,驻村引领村民务农重本,高效农业种出富民路。2018年,潘作布顺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理念,在坝区以流转40亩土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葡萄产业园区,有效解决了木耳山村常年“空壳村”的难题,有效推进了脱贫摘帽、乡村振兴。

据悉,木耳山村葡萄产业园区位于西昌安宁镇马坪坝,主栽品种为克伦森,总面积约40亩亩。该园区累计总投资165万元,其中产业扶持金50万元、农办集体经济建设资金5万元、省支农项目资金100万元、产业扶持奖励资金10万元,已成为西昌市村级农业产业化的典范之一。

潘作布告诉记者,该园区所有资产归木耳山村全体村民所有,近年来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多万元,2000多名村民人人有份。此外,园区注重引领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广泛吸引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切实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每年还可吸纳七八十人名技术人员、三四千名务工人员,老百姓每年从葡萄园区获得的收入达30多万元。

不仅如此,通过园区建设“以点带面”转变村民生产理念及其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立足自身条件与资源,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规模发展高效农业,改变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在脱贫攻坚中,潘作布还特别关注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近年来,以贫困户改造为突破口,积极抢抓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机遇,统筹规划、精心实施,逐步实现147户贫困群众的“安居梦”。

吉尔拉格一家6口人,是木耳山村五组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前居住的老房子为土坯房,墙裂缝夏季常漏雨。然而,当危房加固惠民政策摆在面前,他家无奈选择放弃改造。原来,吉尔拉格常年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妻子又患病不便干体力活。经走访考察了解,村两委决定协助负责运输材料,二次搬运等帮助完成其住房的改造,现如今一个“披着擦尔瓦”白亮的房子展现在眼前,再也不愁吹风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