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9日下午,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川观文学奖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现场作主题演讲。本文根据主题演讲内容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时间过得很快,上次川观文学奖颁奖是今年的2月,记得我问四川日报的朋友“川观”是什么意思,他们告诉我“看四川 观天下”。但是在我看来,走出四川以后,大概每个中国读书人看到“川观”这两个字,都会想起我们古老的、具有根本性的一个声音,那就是《论语》里写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我说孔子就是一个“川观者”,他在看着不舍昼夜的流水,对宇宙、人生以及文化发出感叹,也发出了对自我的期许、对人的期许。

上次时间有限,我的“川观者论”没有讲完,现在我要接着讲。孔子的“川观”感叹,我说它是我们中国文化里根本的声音。我们读古典文学,就能听到很多孔子的声音的回响。我们都记得苏轼的《赤壁赋》,苏轼到了长江边上,在那样一个月夜里,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和孔夫子是一个声音、一样的感叹。这个声音、这个感叹,是我们文化中极具根性的一个声音。由这样一个声音开始,中国人深刻认识到、意识到、领会到此生的有限。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就消极了,恰恰是我们意识到“逝者如斯夫”,才要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是沧海一粟,我们是天地蜉蝣,所以一定要让我们的生命有意义,一定要自强不息。

在这样的慨叹中,我们处于无穷无尽的过去和未来的流动之中,同时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对过去和未来担负着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味着现在、过去、未来之间,我们所在的这个现在不是没有意义的。现在对中国人来说是饱满的、完整的、丰盛的,我们只有充分地打开现在,才有那个过去和未来。所以人生应该怎么样呢?人生就应该像《论语·先进》中所写的那样,“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们人生的此时此刻,都应该像《论语》所教导的那样,充满了丰盛、饱满、诗意。

所以我觉得“川观”这两个字里,真是饱含着中国文化、中国人生和中国美学的根本精神。我很愿意做以“川观”命名的文学奖的评委,我也希望这个文学奖在评选过程中,能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我们是一个“川观”的文学家,是一个有着“川观精神”的文学家。当我们不能够决定到底应该评给谁,那只要想一想我们的名字叫“川观”,就有了标准,我们这个奖也就有了方向。我已经打算下一届继续谈论“川观”二字,希望我们的奖会一年一年一直办下去,以如此光辉灿烂的一个奖来对抗如流水一般的时间。

川观新闻记者 余如波 整理 向宇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