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浩

川观文学奖(2022年度)“西岭雪”文艺评论奖五篇获奖作品,既各有个性化的文风,又具有优秀文艺评论文章的共性。一是从艺术现场出发,对最新的文艺创作个案艺术特征的精准把握;二是从个案迁移到宏观视角,反过来对当代文艺创作中独特艺术现象的发掘;三是在问题意识导向下,对潜在美学问题、美学规律可能性的敏锐揭示,从评论材料上升为理论提炼,发掘出回馈于理论体系的贡献。

根据当代著名诗人吉狄马加的抒情长诗《大河》改编的音乐诗剧《大河》,是2022年度文艺创作的代表性力作,也是文艺界跨界合作的一大盛事。向云驹的评论文章《向世界说出这条大河的名字——音乐诗剧〈大河〉(交响乐版)谈略》起笔不凡,将话题的起点奠立于书写民族史诗与人民史诗的需求上,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放置于更宽广的世界文明视野看,黄河代表着的文明是一条从未中断其奔流的大河。从中华文明史与世界文明史意义上,“黄河与她孕育的中华民族的世代繁衍和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是人类史和世界文明史最波澜壮阔的伟大的自然史诗。”黄河与文明、与文艺的关系由此联系起来,“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黄河就是一个文艺的伟大题材。与这样一个伟大艺术传统相匹配的,是由古到今而流淌着的一系列艺术经典所构筑的河流为支撑。

因此可见,向云驹此文起调何其之高,是以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中华文艺史为底版的,是以“中国和它的母亲河一直在期待着当代文艺的有雄心的书写”为标的的。这不禁令人为之捏把汗,后续能接得上这样高的调门吗?在后面次第铺开的行文中,从对诗原作到音乐诗剧逐层剥开,从音乐、诗、剧三者的结构组合,到作品的诗性、戏剧性、音乐民族化、绘画感等多个基本元素的分析,不止各分论部分精当,更是一部宏文的理论架构。最后,甚至由音乐诗剧《大河》这个当代艺术实践的个案而引出古已有之的诗画同源、诗乐舞融合问题,上升到“希望音乐诗剧《大河》的出现,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这个美学元问题的关注”。至此,民族艺术的现场到民族美学体系建构的升华令人感慨,“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大开大阖而逻辑缜密。全文理论精深,构思宏阔,以缚虎之力来搏兔,可堪为当代文艺评论中的神来之笔。

朱丹枫的《一个醒目的“门面”——散议〈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的出版》,起于书评,而终于当代学术界、出版界合力打造“门面”性精品图书的系列问题,一样显示出宏大的关注视野。《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是比较抽象的学术专著,是日本考古学家冈村秀典研究云冈石窟的专著。朱丹枫从对学术著作本身的质量与价值评论出发,引申出云岗学历史上的两次国际峰会。

一次是将一座石窟(著名的昙曜五窟)戏称为是欧亚文明在平城(北魏都城)的第一次国际峰会,因为印度圣贤、希腊国王、罗马英雄、波斯帝王以及汉朝帝王将相,都以佛教的名义共聚武周山下,形成了文化大融合。这种以今阐古,以故事新编式的用语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直击本质。当然,峰会之喻主要还是引出眼前这本书的独特意义,这本凝结中日学者、译者、出版人、荐书者心血的《云冈石窟的考古学研究》问世,可谓又一次国际峰会,地点是四川成都盐道街3号,担纲者是四川人民出版社。

这就把书评转向书籍的出版与组织工作上来了。图书出版,内容硬核与装帧设计、精良印制等系统工程相配合,朱丹枫赞为云岗学研究出版中醒目的一个“门面”。最终,文章再次转移视点,指向提高川版书文化影响力、创造文化品牌形象、提升出版社的文化品质等。朱丹枫在文化宣传系统任职多年,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开阔的视野凝聚于这独特的一文中。本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学术性书评,打开图书出版的实操系统别开生面,是书评也是文化评论,文风活泼,见解独到。

周维东《地方的自觉——第十届四川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作品综论》算是对四川文学评论的评论。周维东抓住地方文学评论如何突围的核心命题,针对如何让四川文学超越地域文学的范畴,呈现出在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意义,创见性地提出“地方的自觉”路径,指出获奖作品最重要的价值是对四川文学的“认识自己”与“表达自己”。文章围绕“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从“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大“公式”中,抽取出如何克服这种矛盾的独特文化之钥,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价值。

在行文上,围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发展不平衡状态下地方文艺的特征与出路问题,引出地方出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文末又指出新的矛盾,不仅是地域发展不平衡,文体发展也不平衡,获奖作品中文学理论评论数量上只有一部,“还显得较为单薄”。周维东清醒地指出:这是“有关部门需要关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现象”。

林莉的《人间烟火气中的真善美》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开篇,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世间》“究竟是什么感动了戏里戏外的主创,感动了观众,也感动了剧评人”?以真实是文艺创作的基石、善良是中国人品德的底色、细节之美营造中国式浪漫来作答,回答了影视艺术对真善美的风尚引领问题。

邓添天的《踏破草鞋见妙处——从新旧两版〈草鞋县令〉品磨戏之道》,抓住戏剧如何打造精品,以行内人眼光提出行业内关键难题磨戏问题,详细分析新版《草鞋县令》在磨戏后实现了价值向度、内容聚焦、审美空间、表演创造等多个维度的拔节生长,指出川剧《草鞋县令》从旧版到新版的蝶变,为如何“磨”戏蹚出了切实可行的道路,形成了剧目提升的范本,值得更多有志于成为精品力作的剧目复盘解构和学习借鉴。

五篇获奖文章风姿各异,或明察秋毫、见微知著,或鞭辟入里层层剥笋,或由一线头牵引而出隐藏的底层深层逻辑,或文风上机智活泼。分而为掌,抚摸文艺现场多个领域;合而为拳,在评论文体建设方面进行示范性的探索。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行于万物之间,终可席卷而成大风,这些评论篇目由冰山一角、豹之一斑入手,在宏观微观、个案共性间反复穿插,在理论与评论间转换自如,理性感性相融,活泼灵动。这些不是束之高阁的无用文章,而是具有强烈的现实介入感,以在场者的热情和责任感品评褒贬,以大手笔著小文章,是富有生命力的鲜活文章,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进行了有力探索。

四川日报社打造的“西岭雪”文艺评论专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以先进的编辑理念引领,建设起国内领先的文艺评论专业化坚实阵地,形成品牌效应、阵地效应,也是文艺评论如何突破碎片化、零散化弊端的有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