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攀枝花观察 彭莉 湛璐霜 文/图

小雪将至,攀枝花市仁和区太平乡摩梭河河谷绿意盎然,高标准农田里,滇红花幼苗连片生长,太平乡先锋村坪子组村民陈增福蹲在农田忙除草。农田外,今年新建成的通组道路宽敞洁净,两旁太阳能路灯矗立,眼前的景象让陈增福面露喜色。

这份喜悦顺着山势蔓延,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太平乡先锋村海宝荡组,工程机械穿行山间,忙着拓宽一条长约5公里的乡道。“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建设,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运输农产品将更加方便。”太平乡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何先明说。

工程机械施工拓宽乡道。

先锋村地处川滇交界,属多民族杂居村落,有着彝、回、傣、傈僳等少数民族,村内共7个村民小组,海拔落差超过1千米。行走先锋村,从山脚到山顶,竟有10多户村民正赶着建新房,可谓喜事连连。边远先锋村,究竟有何新变?

根据海拔差异化布局,立体种养产业焕新生

采摘完晚熟芒果,先锋村坪子组村民又忙着料理滇红花。为丰富经济农作物种植方式,去年8月,村里试种近百亩滇红花,当年就实现丰收,每亩收入近4千元。

“收完玉米就种滇红花,复合种植实现‘一地两熟’,农户收成‘不断档’。”何先明说,滇红花的花和籽都可以出售,剩下的秸秆还能加工成饲料。更重要的是,滇红花耐旱节水,管理简单,种植成本低,更加适合先锋村的特殊地形。

先锋村农户为滇红花幼苗除草。

据介绍,如今的先锋村,由原先锋村、大坝村合并而来,面积约45.88平方公里,351户1456人。

海拔落差大,是先锋村的独特之处,海拔高度1200米至2200米不等。低海拔地区靠近摩梭河,临近高速路口,生产用水和交通占有优势;高海拔地区干旱缺水,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如何让先锋村产业均衡发展,带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海拔差异化布局,因地制宜开展立体种养产业,是先锋村探路共富的思路。包括坪子组在内的5个低海拔村民小组,主要种植中晚熟芒果5500余亩,年产量达300余万斤。处于高海拔地区的海堡荡组、先锋组,则以发展养殖为主。

高海拔的先锋村海堡荡组,特色养殖业渐成规模。

滇红花的成功试种,让生活在河谷地带的村民尝到“一地两熟”的甜头,也让干旱缺水的高海拔地区村民看到更多发展机遇。“我今年也拿了7分地来试种,长得很不错,准备带头推广。”海堡荡组村民、已退休的“老支书”何有亮信心满满。

仁和区民宗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先锋村正在积极争取“坡改梯”项目,为后期滇红花种植推广创造更优的生长环境,通过建立更加立体多样的种养产业,让更多村民腰包鼓起来。

重教育明礼仪养习惯,民族和美乡村沐新风

11月21日,海堡荡村民何建富早早备好干粮上山,放养家里的100多头牛羊,家里有三个女儿都在上大学,正是花钱的时候,何建富不敢懈怠。“不管怎样,都要把娃儿全部供出来。”何建富黝黑的脸庞上眼神坚定。

“再穷不能穷知识,再苦不能苦教育。”这是“老支书”何有亮记了近30年的话,曾经一次外出考察学习时,当地的这句标语烙印在他心底。回村后,他以身作则,倾尽所有供家中一双儿女读完大学,在小山村里培养出一名研究生,也带动村民们更加重视下一代的教育,从精神上“富起来”。

在海堡荡组,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38户村民中,有驾照的达40多人,家家户户都开上了小汽车,这背后不仅是方便运输农产品,最关键的是,村民们每周需要自驾,把自家孩子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太平中小学念书。

除了从娃娃开始抓教育,先锋村还制定了村规民约,明确红白喜事从简办理,开展公益志愿服务,破除陈规旧俗,树立文明新风。在村里的多处公告栏内,张贴着村规民约顺口溜,为过往村民做出温馨提醒。

村规民约顺口溜温馨提醒。

有了好观念,自然养成好习惯,村容村貌也迎来新变化。

行进先锋村,只见各村民小组的垃圾投放点井然有序,村组道路干净整洁,为了留住这份美丽,村民们采取自筹的方式,每人每月5元筹集费用,用作生活垃圾清运,激发大家爱护环境卫生。

村民自治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在坪子组得以升级,近5公里的通组道路两旁,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格外扎眼,均由村民自费安装,照亮出行、耕作之路,点燃民族地区振兴家园的热情。

村民自筹安装的太阳能路灯矗立道路两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