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梁现瑞 徐莉莎 摄影 徐沛东

记者:国家对于新基建非常重视,紫光集团在这个领域布局比较早,现在进展如何,尤其是在四川?

管志强:截至目前,紫光集团及旗下新华三集团已经在四川布局了几十个“智慧城市”项目,其中就包括成都高新区、简阳市、西昌市等地方,总体来说,进展比较好。

记者:“智慧城市”也不是一个全新项目,早在2005年前,国家就已经开始提出。在具体的实践中,你们感觉到最大的难点在哪?

管志强:“智慧城市”的成功运营包括三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开放包容的技术;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必须是一把手工程;三是后期的统筹运营。当前技术壁垒已经突破,难点在第二和第三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挑战最大

记者:能不能说得具体点?

管志强:具体来说,技术难点已经解决,领导也很重视,问题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各个部门,厅局委办各自为阵的现象还是存在,“烟囱”没有打通,数据还没统一,条块分割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记者: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呢?

管志强:当然。拿成都高新区为例,运行一年来,通过领导的强力推动,建立起智慧城市“数字大脑”,截至目前,已经收集到10亿条数据,进展很顺利。

记者:这么多数据有啥用呢?

管志强:数据的集纳是第一步,挖掘、梳理、应用才是最终目的。

记者:用在哪?用上了吗?

管志强:肯定用上了。比如说,今年疫情期间,尤其在监控、排查辖区内高危的流动人口,我们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每天将筛选出1000多高危人群的资料发送给相关社区,变盲查为“精准排查”,不仅减少了人力的消耗,提升了劳动效率,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于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记者:仅此一项?

管志强:当然不是。比如,在工程管理领域,之前政府主管部门要了解重点项目的进展,只靠调研,靠跑腿,这么低的办事效率,一天跑几个项目就不错了。现在呢,他们通过实施“智慧工地”项目,政府部门一天可以同时掌握上百个项目的最新进展。

记者:个人的观察,当前很多技术,看起来高大上,但是离百姓生活很远,获得感不强,咋办?

管志强:技术是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紫光集团及旗下新华三集团始终坚持一个导向,那就是“技术实用”。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就特别强调要针对日常生活的痛点难点展开。比如, “老人失踪”“小孩失踪甚至被拐卖”等问题,我们就研发了相关算法技术,目前效果很好。

记者:太好了。回到刚才应用难的问题,怎么破解这个难题?

管志强:这是技术在倒逼政府自身改革,包括我们的执政理念、机构设置,这或许才是智慧城市最大的难点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