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永义在论坛上发言。摄影 黄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实现新型工业化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作为优先选项,打造发展新引擎、拓展发展新空间、构筑发展新优势。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技术、新领域、新赛道,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和融通发展的带动作用强,三是对经济体系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驱动作用大。其中,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关键。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要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努力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新型工业化,避免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在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各类创新主体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展“杀手锏”技术。特别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强化技术集成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发展新优势。

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从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来看,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和主要目标是提高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跃迁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乘数作用,对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就是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锻长板、补短板,不断提高我国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新型工业化发展中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短板。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激发传统工业内生动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升级。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另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的个性化发展、跨界发展的特点,满足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要加强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创新发展生态,聚焦先进制程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业、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培育一批新质生产力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产业高速发展、价值链不断提升、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在新的维度和底层逻辑思考推动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径和新方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入手,走出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

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完善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数字创新领军企业。要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各种关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等方面的“一条龙”跃升,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并以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要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形势研判,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在推动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应结合区域工业基础优势,对标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全球产业创新前沿,跟踪“未来智力”“未来生产”“未来算力”“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未来产业作为产业重点布局方向,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重点发展,并逐步试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强化匹配未来产业的内容创造,加快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