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邵明亮   摄影 华小峰

成都,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以水而荣。

作为成都市的母亲河、长江上游重要二级支流,锦江的流域面积占全成都的14% ,滋养着全市约45% 的人口,创造出全市近60% 的GDP。

与此同时,这条母亲河也同时承接着成都80%的排污量。近10年来,锦江在支撑成都人口增长近20%、经济总量超过原来3倍的同时,却实现整体水质的显著改善,这是如何实现的?

锦江水质的“V”型反转

“以前河道窄,水也黑臭,现在水干净了,河岸升级打造后,每天都有游客在这里夜游锦江。”11月16日,家住成都东门码头附近的张春喜老人,谈到锦江近几年的变化,连连称赞。

张春喜老人介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锦江两岸人口密度增长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濯锦之江不堪重负,逐渐蜕变成为藏污纳垢臭水沟,水利变水害。后面虽然经过多年治理,但水质改善并不明显。

2017年,我省全面实施河长制,给锦江带来了改变的契机。近年来,成都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针对锦江流域污染源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从控源、截污、清淤、补水四个方向同时发力——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780家;治理排污口484个,整治黑臭水体11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9.99万吨/日;累计清淤337万立方米;日均生态供水量从42.6立方米/秒提升至61.2立方米/秒。

与此同时,成都还积极发挥各级河长巡河护河作用。截至今年7月,锦江流域内2272名河长累计巡河达51万人次,发现并上传问题16198个,解决问题15727个,完成率97.09%,为锦江水质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锦江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97.6%,流域内所有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实现了锦江水质的“V”型反转以及锦江命运的历史性巨变。

为公园城市建设注入生命力

水是城市的血液,河网是城市的血管。2018年,成都全面启动公园城市建设,让锦江再次承担起全新的历史使命。

“城市没有河流湖泊,就没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表示,公园城市必须要有美丽的河网体系,而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必须特别注意对河流的综合恢复发展。

“锦江等江河的治理和打造,正在为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锦江水治理,是与锦江绿道建设一体推进的,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随着锦江绿道一期建成78公里,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生态绿环正在形成。

尤其是在锦江城区段,成都将治水、植绿、筑景系统结合,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绿道、公园镶嵌其中,文体旅商融合发展,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

“绿道的建设,不仅打造了绿色公共空间,也形成绿色经济综合体。”成都锦江绿道公司招商副经理李晓雅算了一笔生态账,通过锦江水生态治理和沿线景观打造,锦江两岸吸引了众多商家入驻,生态效益正逐步转换为经济效益。

11月16日晚上,在成都锦江岸边的东门码头,成都的市民和外地的游客们乘坐乌篷船,顺着锦江而下,途径合江亭、兰桂坊等地,两岸美轮美奂的光影秀让人目不暇接,在绚丽夺目的船程中,一起领略不一样的锦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