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雨萌  川观新闻记者 边钰

10月20日,“‘典籍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学术论坛”在四川大学博物馆举行。论坛上,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正式揭幕;“全国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四川站)”活动也同步启动。

四川大学副校长游劲松介绍,四川大学图书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文献规模最大的图书馆,拥有珍贵古籍特藏文献26.8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校博物馆以书画、陶瓷、美术雕刻等特色收藏称誉国内文博界。“四川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古籍挖掘、整理、修复与研究,近年来,在积极推进古籍工作与三星堆考古、中华文化研究、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文化建设成果。”他表示,面向未来,四川大学将抓住古籍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持续做好古籍整理保护、研究阐释、古籍数字化、古籍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川大贡献。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在致辞中指出,“册府千华”国家珍贵古籍系列展览和“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旨在将常年束之高阁的珍贵古籍,通过展览展示及其配套的文化活动呈现出来,引导文史爱好者,乃至更大范围的民众关注、参与古籍保护,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他表示,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四川大学联合主办的“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 彰显了文宗在蜀的厚重底蕴,展览视角新颖、视野开阔,并期望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高等院校继续合作探索,推进高质量智慧图书馆建设,打造中国古籍服务的新业态。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介绍,通过“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和“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的开展,将进一步提升四川省文化软实力,推动四川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服务。

当天,伴随悠悠古琴音和琅琅诵读声,与会领导和专家代表共同为“册府千华 锦水含章——四川大学古籍菁华展”揭幕。

揭幕仪式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座教授陈力主持 “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四川站)”第一课。“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落实《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创新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普及古籍保护知识、培养古籍工作后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全国性活动。2023年将有8个省市启动该项活动,作为首批入选该活动的高校,四川大学与四川省图书馆共同启动实施四川省“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活动。

在第一课上,中华书局总编辑、四川大学校友尹涛以《解码古籍:版本质量、网络资源与学术研究》为题,就提高古籍整理出版质量、古籍电子数据库高质量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述。他指出,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是一项事关文明传承的高尚事业,也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精细工作。中华书局希望遵循严格的学术研究,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古籍整理的最高水准。他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籍学习的思路,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建议。

当日下午举行“‘典籍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学术论坛”青年论坛由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利琼主持。浙江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韩松涛以浙江大学古籍馆和哈佛燕京图书馆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对特藏与研究型图书馆建设的紧密关系进行了论述和探索。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部主任李丹以学校图书馆在古籍收藏模式、古籍资源数字化、古籍推广等方面的具体举措为例,分析了古籍保护与活化的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现状,探讨了在多学科交叉、人工智能支持和跨界合作背景下的古籍保护、开发和共享等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闫玥儿列举了古籍文献的科学检测、老化机制与保护策略,强调利用更先进、科学的手段实现古籍保护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中心副主任丁伟梳理了馆藏古籍源流,分析了馆藏古籍特点,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对馆藏古籍价值重构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