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杜杰 陈昊 华小峰/图 阿坝观察 王鑫
衣服道具满满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近千人组成巡游方阵行走在马尔康街头;民族玩偶、藏香藏饰、酥油咖啡,非遗集市上,市民参与到手工产品制作中,体验指尖上的非遗;山歌弹唱、服饰表演,一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演出引来人们拍手叫好……9月15日,阿坝州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几天来,非遗巡游、非遗集市、非遗晚会等庆祝活动引来掌声和喝彩声不断。
非遗巡游
阿坝州拥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841项,位列全省首位,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作为四川省“非遗”资源大州,庆祝活动中,阿坝打响“非遗”牌,在阿坝州府马尔康市掀起庆祝热潮。
“行走”的非遗,千人巡游方阵氛围感拉满
9月15日下午,马尔康市主城区热闹非凡,来自全州的千人非遗巡游方队依次走上街头,伴着欢快的音乐、跳起轻快的舞步、弹响特色的曲调,梭磨河两岸,巡游队伍和市民汇成欢乐的海洋。
本次巡游非遗项目包括《达尔嘎》《羌族萨朗》《安多服饰》在内的4项国家级、5项省级、4项州级非遗项目。
巡游队伍经过时,道路两旁的市民热情高涨,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视频或照片,分享庆祝阿坝州建州70周年的喜悦欢乐。
非遗巡游
在众多巡游的非遗中,马尔康方队的唐卡格外引人注意:与以往民族风十足的唐卡不同,本次随非遗巡游展出的是一幅名为“红军长征在阿坝”的唐卡。
“这幅唐卡分为三个部分,总长16米,寓意红军长征在阿坝的16个月;高70厘米,代表着阿坝建州70周年。”马尔康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非遗专干三郎介绍,这幅唐卡由70多位各民族青少年义务参加创作,他们中有唐卡传承人,各学校美术老师、学生等。
“这次庆祝阿坝州建州70周年千人巡游,每个县(市)方阵有70余人,于一个月前就开始自己排练。”阿坝州非遗中心主任俄玛塔介绍,各县(市)紧扣自身县域特点,在巡游中充分展示自身的非遗元素,例如汶川融入了羌绣元素、九寨沟融入了熊猫舞等。
“互动”的非遗,游购娱品行满足多元需求
马尔康市嘉绒特色街区,非遗集市好不热闹。9月15日,非遗集市开街,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涌进这个“十”字形的步行街。“生意好得很,半天营业额卖了1万多块。”西路边茶非遗传承人、汶川映秀茶祥子主理人蒋维明将一盒大土司黑茶递给顾客,不忘请顾客现场再喝一杯茶。
非遗集市
非遗集市以“游”“购”“品”“行”“娱”为主题,打造具有国际范、民族风、时尚味的集市。其中,非遗“游”展示阿坝州24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非遗“购”展示展销阿坝州30项非遗文创产品,非遗“品”展示展销阿坝州18项非遗美食项目,非遗“行”展示阿坝州体验互动6项非遗项目,非遗“娱”展示国家级非遗项目川西藏族山歌、服饰、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非遗集市
15日下午,藏香非遗传承人谢拉当天已卖出2万多元的产品。“很荣幸能参加阿坝建州70周年庆祝活动,也很感谢州里搭建非遗集市这个平台。”谢拉说,北京一家公司负责人现场看了藏香后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就细化合同了。”
非遗集市
来自九寨沟县的马迎庆在集市里挑选着羌绣。“从来没有逛过这么大规模的非遗集市,刚刚买了羌绣挂件,又想买一个文创产品。”马迎庆说,她还带着家人一起体验了藏羌银饰锻造技艺、唐卡、藏文书法等非遗项目。
“惠民”的非遗,藏羌儿女歌唱幸福生活
夜幕降临,非遗“娱”舞台搭建起来,一场突出非遗歌舞且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惠民演出在马尔康城精彩上演。
随着一曲高亢有力的川西藏族山歌唱响,聚集观看的市民越来越多。“这是我们藏族人民在放牧、伐薪、田间劳动过程中为驱散疲劳、抒发感情而创作的山歌,听起来意味深长。”人群中,扎西东周说。
别斯满服饰表演、汗牛刀枪舞引来现场掌声不断,在全体演职人员的一曲《荣耀阿坝》歌声中,各族群众也一齐歌唱,现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30分钟的展演活动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市民们沿着梭磨河岸散步、看夜景、跳起了锅庄。
在九州广场,一个以黄河草原为背景图案的主题实景打卡点引来市民纷纷拍照合影。在马尔康市区,为营造非遗氛围,阿坝州分别在州医院大桥、九州广场、粮食局大桥 、滨河时代广场设置了国家级羌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河曲马黄河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嘉绒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4个生态保护区为主题的实景打卡点。
“今年8月,阿坝州获评‘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州’。”俄玛塔说,一直以来,阿坝州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并且结合自身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深度挖掘传承保护非遗,“非遗+”拥有更多更大可能性,这也是阿坝儿女为庆祝建州70周年的献礼方式。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庆祝阿坝州建州70周年。
民族团结
阿坝打响非遗牌。
国泰民安。
热烈祝贺
非遗巡游、非遗集市、非遗晚会等庆祝活动引来掌声和喝彩声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