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袁城霖 徐莉莎 钟莉 袁敏 吴楚瞳

日前,行驶在达州市渠县静边镇膏泥村的柑橘基地,沥青路平坦,两旁成片的柑橘林绿绿葱葱,依地势连绵起伏,十分壮观。部分果树上黄橙橙柑橘挂满枝头、有的正结着青色的果子……路途中,“半岛共享果园”字样的牌子引人注目。

“引进业主种植柑橘1000亩,通过‘返包’模式返给村民管理,村民不仅是一般性务工,还充分激发了积极性、实现双赢。”膏泥村村支书吴勇说。

引进业主,半岛种上“黄金果”

膏泥村位于渠县北部,距离县城35公里,东西北三面环流江河,西面与南充市营山县毗邻,神似一个半岛。

吴勇回忆,以前出门全靠肩挑背磨、赶场要撑船过河。“因为这里的泥是白泥,村民不得已就吃这个,所以叫膏泥村。”受制于区位条件,该村四、五组户籍人口700多人,但大量人口外出,实际在家仅200多人,且大多数为“老弱病残学”,土地撂荒严重。

脱贫攻坚以来,膏泥村决心改变现状,四处寻找业主,发展产业。但村里“上无工厂、下无矿”的现状让引进业主屡屡失败。“带了很多业主前前后后来看了几十次,看过村上条件后,纷纷摇头走了。”

村委没有放弃,辗转找到眉山市仁寿县的一位柑橘种植业主。“我们把他请来看了两次,对方见我们镇村两级党委诚心十足,才初步答应合作。”

好不容易找来的业主可千万不能“飞”了。村委深谙单家独户种植难成“气候”,必须成片大规模种植,眼下面临的唯一障碍是土地问题。

村委开坝坝会宣讲流转土地种植的好处,得到多数村民的支持,但仍有部分村民不愿意。

“他们种红薯、玉米、水稻、喂猪,传统庄稼种惯了,不能理解新的种植方式。”吴勇带着村组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讲解流转土地的好处。“有时是在田间,甚至晚上也要到农户家里去讲。”

做通思想工作后,接下来就是清障。“有些人家土地边上的柏树,要留着做棺材的,在说服之后,村上出人出力,不仅砍,还帮抬回家。”

2016年9月,秋收后,柑橘业主第三次来村里考察。“本以为两三天就可以回去,就没多带衣服。没想到村上清障的速度这么快,紧接着就要准备种植,一来就呆了两个多月。”跟着业主来的技术人员肖初荣说。

农田按450元/亩、山坡按350元/亩流转。开荒、深翻、排沟、打窝...第二年春天,在四、五组上,按4*2.5米的行距,一棵棵柑橘树种下,前后两批共计种植1000余亩,包括春见、青见、爱媛38、大雅、沃柑五个品种。

吴勇感慨,当村组干部21年,这次引进业主是最辛苦的一次。“柑橘树叶绿了,我的头发也白了。”

“返包”模式,业主、村民实现双赢

土地流转了,在家的村民干什么?如何既让果园效益最大,又让村民增收?膏泥村支两委与橘源公司商议,决定试行“返包”模式。

简单地说,即是业主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种柑橘,再把柑橘返给村民管护。具体到操作层面,业主对大苗按照每亩每年600元、70万株小苗按照2角钱1株的标准支付管理费。

返包,并不意味着业主当起甩手掌柜。橘源公司专门安排肖初荣和另外两名技术员常驻村里,对村民手把手指导。

“做梳果、除草、施肥、修枝等工作,剪子、化肥、农药这些生产资料都是业主提供。”64岁村民刘琼贵,因病走路一瘸一拐,不能出大力,夫妻两人承包了21亩,他说,“完全不用操心,到了哪个时间该做啥子,技术员会来喊我们,甚至连农药水都是技术员帮我们兑好了的。”

刘琼贵算了笔账,如种水稻3亩,一年收入3000多元,而管护费每年收入12000多元。

“管护是零活,不需要出大力气,很适合我们。务工费按季度结算从不拖欠,让我们很安心。”刘琼贵说。

不仅如此,流转费均在过年前一次性支付次年的费用。村委与业主还商定,流转费每五年涨一次。

眼见家门口就能轻松挣钱,不少村民红了眼。“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请求承包,我们考虑到他年龄太大,婉拒了。”吴勇说,承包时也要对劳动能力进行评估。

如何避免管护偷工耍滑?返包还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

爱专研种植养殖技术的吴云德,承包的10亩柑橘树管护得好,去年提前一年投产,卖了6万多元。除了管护费,业主还额外奖励他2万多元。

业主和村民均受益,柑橘园得名“半岛共享果园”。目前,膏泥村60余户村民实现就近就业,每户承包2-20亩不等,共计增收44万元。

实实在在收益摆在面前,不仅反对的声音完全消失,其他小组的村民主动找到村委,要求流转土地种植。今年秋收后,膏泥村一二组又流转250亩土地。“丈量面积的时候,我们村干部都不用去,组长带着村民就完成了。”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