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岭


2017年开始,数字化转型逐步得到企业的重视。到2020年,新冠病毒的危机进一步凸显了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近期,国资委颁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要求国有企业“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突出重点,打造行业数字化转型示范样板”。


作为掌握着大量国有资源的国有资产管理企业,无疑是国企数字化转型之中的重点。一方面,其资产多、覆盖面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另一方面,它更承担着改革国有企业,释放国有企业活力,盘活国有资产、孵化创新企业的重任,这就要求其在管理上具有规范性和先进性,在经营上具有创新性和活力。但由于历史原因等因素,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的资产精细化管理能力有待提升。资产精细化管理是资产信息管理,但目前不少国有企业普遍存在资产盘点、资产信息录入和更新都大量依赖人工操作,缺乏合理、规范的制度流程管理,效率低、及时性差、数据准确性不高,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业务数据两张皮,精细化管理更无从谈起。


其次,国有资产管理企业承担着经营国有资产、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必须具备很强的企业经营能力,一切日常业务活动都要从“利润、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核心经营指标出发。对于不能最终提升经营指标的业务活动,需要谨慎投入;而对于没有达成预定经营目标的业务活动,则需要及时管控,甚至终止投入。比如,项目可以事前制定详细的成本与收入预算;项目进行中,数字化系统实时收集、分摊、汇总各子项成本与收入,动态生成项目成本与收入数据。决策层根据实际数据与预算数据的对比,就可以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要实现这样的效果,远非购置一套系统就可以解决,而是必须梳理清楚项目的成本和收入的归集、分摊逻辑,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控体系建设和数字化系统建设都有很高的要求,对经营目标达成的预估、阶段达成的动态核算,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营管控能力和经营分析能力。


再次,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必须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强化国资监管一直都是国企改革的核心工作之一,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在事前保证业务合规、投资合理,事中过程透明、预警及时,事后审计高效、措施合理,反映了一个企业的风险管控能力,但是,单纯依靠人力的事后审计,往往难以达到预防风险、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的目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在流程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流程信息化和在线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审计,也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制度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水平。


要应对挑战,提升能力,国有资产管理企业就必须进行数字化转型,制定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规划,明确转型方向、目标和重点,通过系统建设,进行经营模式的变革、管理流程的优化以及业务的提效降本。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建设一支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国有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系统开发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持续的改革创新,必须有一支既熟悉企业实际情况、能打硬仗,又懂经营管理、懂数字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因此,除内部选拔之外,还应当通过外部人才引进,人力资源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优秀互联网技术人才的作用,节约人力成本。


第二,数字化转型要做好长期规划。一方面,规划要想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就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充分汲取同行、市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转型过程要强调“小步快跑”,谨慎投入,通过阶段性的复盘,及时纠偏和迭代。


第三,善于借力专业化服务机构。数字化转型工作,专业性强,科技研发成本高,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搭建自主的研发团队。因此,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外部资源,加快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推动改革创新,降低改革风险和成败。在ERP时代,由于国外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巨大领先优势,中国央企普遍倾向于采用国外成熟软件,比如德国的SAP,美国的Oracle系统。虽然系统成熟且经过市场检验,但也存在软件和系统本地化不足、使用成本高、维护费用昂贵等一系列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IT企业的成熟和发展,在本地化、使用习惯以及成本上,较国外产品更具优势。2015年以来,国内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数字化软件企业,特别是具有国资背景的中国IT企业,对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破局思路都感同身受,能够有效帮助国有资产管理企业更加安全、快速和低成本的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总之,推进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变革,已经从概念走向了实践,成为了摆在众多国有企业面前的一道必选题,国有企业要积极挖掘数字化转型成果,持续巩固和提升数字化水平,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重塑产业生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成都城投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