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贤 川观新闻记者 兰珍

人物名片


姓名:罗兴国 

乡城县然乌乡人,身残志坚,帮助残疾朋友闯出一片天。2019年获四川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罗兴国常说:“我虽然不能正常行走,但我能够自力更生,自己挣钱养活全家人,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


11月3日,晌午时分,妻子已经催了3次饭,罗兴国还捏着扳手,立于铁架边,一颗一颗转紧螺丝帽。全身上下沾满了黑漆漆的油渍,但罗兴国心里十分敞亮。“罗师傅,拖拉机咋一发动就有异响呢?”“齿轮、轴承磨损凶了,换个新的零件,上点儿油就好了。”如今的罗兴国是乡城县远近闻名的维修“高手”,当地群众的农械有个“三病两痛”,专服罗师傅。

身残志坚的“技术控”

罗兴国是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东尔村一名普通农民,1969年出生,现年51岁。7岁那年,他陪同父亲养护公路,不幸被落石砸伤,右脚从大腿处高位截肢,丧失劳动能力。长年的身体残疾,不仅给生活造成极大不便,也使原本困顿的家庭雪上加霜。

但这位康巴男儿并未向命运低头,他从连累家人的“包袱”,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认真奋进,读书识字学文化,加倍给自己“充电”;暗自较劲,洗衣煮饭打扫,各种生活技能样样精通;刻苦专研,拖拉机、柴油机农具设备维修技能傍身……

“健全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这是罗兴国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做事准则。37岁那年,为方便农事,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罗兴国凭借“一腿之力”,学会开拖拉机。当时,由于乡里农用机械尚未普及,拖拉机维修要拖到县上,费时费力费钱。罗兴国常想,要是自己掌握了维修技术,不仅可以节约开销,还能另辟一条谋生路。2012年3月,时机成熟,43岁“高龄”的罗兴国走出高原,远赴成都市新都区农具厂学习农具维修。罗兴国认真努力,发挥“磨人”的本事,一有不懂就赶紧向老师求教。除开睡觉时间,他都“泡”在机器里,敲敲打打、摸索探查。理论联系实际,6个月时间,罗兴国“出师”了,取得农具维修资格证。“老师都夸我悟性高。”说起学习经历,罗兴国爽朗地笑出声,喜悦跃然脸上。

学成归来的罗兴国,在亲朋好友的支持下,加上政府赞助2万元,共筹集资金8万元,在县城边三岔路口建起吉缘维修店,开启了维修生涯。从10多平米的小铺子,到如今的40多平米的修理厂,7年的时间,罗兴国维修技能、为人处世得到了周边农牧民广泛赞誉,生意越来越好。“抛开2万元的租金,现在一年收入20多万元。3个女儿结婚读书,老婆再不发愁,我努力让她们过上更好生活。”住进200多平米的藏式楼房,彩电、冰箱、家具一应俱全,罗兴国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罗兴国依靠自身拼搏创办修理厂的事,在全县不胫而走。“能干、勤奋、自强、开明,一般人比不过。”乡城县残联工作人员中宁说到,“罗兴国是残疾人的致富带头人。”

会挣钱后,罗兴国并非有己无人。他非常关注本乡精准贫困户,经常深入精准贫困户日瓦中代、兰拥本松呷家中,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二人解决困难。51岁日瓦中代前几年温饱都成问题,但却和“有钱人”罗兴国是“伴儿”。“当初还是罗兴国指点我买个拖拉机搞运输。他跑上跑下带我看车子、买车子、开回家。除开本钱,一分也没多要。”靠着这辆拖拉机,日瓦中代日子慢慢好转,现在吃喝不愁。

对于残疾朋友,罗兴国更是乐善好施。平时无论谁来维修机械,只要开口,罗兴国都只收配件成本费,人工劳务全免。“我有能力后要帮助更多残疾人,大家一起闯出一片天。”

去年9月,罗兴国在微信群里得知乡城县城关小学四年级残疾小朋友拥青因驼背急需手术,而拥青家经济拮据,当时就在微信群里捐款1400元。“尽个人绵薄之力,表达一点心意。”罗兴国说。

问及罗兴国将来还有什么打算,他说想扩大维修店规模。“规模大了,我就可以开一个维修技术培训课,带一批人。只要认真负责、积极上进的残疾人肯干肯学,我就倾囊相授,让更多的残疾人找到谋生路。”罗兴国还说了,不愿创业单干的残疾技术员,就跟着他干,他来发工资,他带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康。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