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嘉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向明 湛璐霜

人物名片


吴建兵家庭


在攀枝花米易县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他们始终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多年来,他们一家积极组织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和杨柳湾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多次参加“童梦驿站”“童伴之家”“儿童服务站”等困境儿童关爱、森林草原防火、文明城市创建等志愿服务活动,吴建兵一家人的志愿服务工时多达1.8万余小时。

“吴爸爸,吴爸爸!”7月25日,记者走进攀枝花市米易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一句句稚嫩的声音传来,一个中等身材,身穿志愿者红马甲的男子被几名小朋友簇拥包围。


这位“吴爸爸”正是从事志愿服务10余年、米易县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吴建兵。“正值暑假,家长忙着工作,孩子们都送到这里来了。”吴建兵介绍,这个假期,米易县社会服务工作总站开展了“缤纷夏日·暑你最棒”暑期公益托管服务,相处久了,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吴爸爸”。

说罢,吴建兵快步回到办公室,“今天要去看看住在克朗村的邹根权,把医药箱提上。”同样是志愿者的妻儿早已等候在这里,等待和吴建兵一同出发开展志愿者服务。在公益路上,吴建兵家庭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获得了“2023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帮助儿童看到希望,我想做照亮别人的那道光”

2013年,攀枝花米易县成立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不顾妻子的反对,吴建兵报名加入了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

工作日,他忙碌在米易县普威镇普济州社区的工作当中,周末,他行走于残障人士、留守儿童、困境老人家中。

2017年,乐阳社会工作者协会接下了“童伴计划”项目。

“这一年,让我坚定了继续走志愿服务道路的信念。”吴建兵说。

也是这一年,米易县湾丘彝族乡热水村的一位村民李晓(化名)走进了吴建兵的视线,彼时李晓正在念小学,因为家庭原因,他跟奶奶相依为命。

“他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面对志愿者他时常缄默不语。”吴建兵和团队其他志愿者时常将村里的孩子组织到服务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吴建兵等人还要去到孩子们的家中进行走访慰问,辅导作业,每次开展活动,吴建兵都要给李晓一些“特殊照顾”。

“有一天,李晓突然喊我‘吴爸爸’,当时我高兴坏了。”吴建兵说。受到志愿者的感染,李晓一放暑假都会找到吴建兵,也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

吴建兵告诉记者,李晓曾告诉过他想入伍当兵,“他的成长让我觉得帮助儿童能够看到希望,我所做的工作有意义,我想做照亮别人的那道光。”

从反对到支持,公益路上家人携手同行

“给你剃个头吧!再把指甲剪了。”7月25日,吴建兵带着妻子徐晓玉和长子吴柯林来到米易县草场乡克朗村村民邹根权的家里。

邹根权患有肢体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吴建兵一家定期过来开展志愿服务。

妻子徐晓玉打开医药箱,拿出剃刀和指甲刀,熟练地剪掉了邹根权的长发和指甲。

徐晓玉向记者打趣,几年前,她还对丈夫加入志愿者队伍心怀怨怼,现在她和孩子也是一名志愿者,“我们属于‘劝不动就加入’。”

徐晓玉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平日里忙生意。丈夫吴建兵工作日不在家,周末也不回家搭把手,徐晓玉对吴建兵颇有微词,“周一到周五要工作,到了周末又一头扎进志愿活动,真不知道他这么做是为了啥?”

2016年,是吴建兵志愿工作最忙的一年,那时候孩子刚上小学,正是最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我说你别去了,你帮助了别人,得不到回报,还会被别人误会是有所图。”

每每到了这种时刻,吴建兵总是劝妻子跟着自己一起到志愿服务现场看一看。她看见独居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十多岁的小女孩从来没有尝过生日蛋糕的滋味。她看见平日里不着家的丈夫竟然做着如此有意义的事情,终于体会到了丈夫的不易和志愿服务的意义,从不理解变为支持,她本人也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为重度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开展志愿服务。

通过夫妻俩的言传身教,2018年儿子吴柯林也成了小小志愿者,加入了“小天使志愿服务队”。并于2019年获得共青团米易县委“优秀志愿者”称号。

在吴建兵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走到一起,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们扎根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爱心和文明传递,汇聚成社会暖流,团队志愿服务时长近6.5万小时,吴建兵一家人的志愿服务工时多达1.8万余小时。

志愿服务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恒心、耐心和热心。为了参加志愿服务,吴建兵一家没有假期,没有时间逛街买衣服,没有时间饭后散步,没有时间看电影……他们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志愿服务上。

很多人不理解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付出精神,常有人问他们:你们怎么能坚持做志愿服务活动呢?不觉得累吗?他们淡淡地笑笑说:“让爱心成为照亮别人的一道光,收获的,其实比付出的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