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7月10日,有网友发视频称河南洛阳农民工在地铁通道里纳凉被保安驱赶,网友纷纷评论称应该人性化管理。地铁客服随后回应称,地铁站属于公共区域,虽没有强制要求,但不建议在地铁内纳凉,可能会占用公共通道、影响地铁运营,会跟车站核实情况,之后也会注意提醒方式。

眼下,正值一年中最为炎热的“三伏”,如何避暑、到哪儿纳凉,成为不小的民生问题,相关新闻也不断冲上热榜。地铁站该不该开门接受“纳凉族”,一直存在争议。一则,地铁不同商场,基于公共安全考量,地铁站等设施尽管宽敞而体量巨大,但为预防火灾、刑事、洪水等突发事件,而预留应急通道;二则,若允许人们在地铁纳凉,也可能会带来运营方面的一些影响。正因为如此,我国不少地方的地铁站,与河南洛阳地铁站类似,虽不禁止但不提倡,话说直白点,不接纳“蹭凉族”。

现在的问题是,去地铁站纳凉的人,大多是农民工等一线劳动者,多多少少都有生活上的不得已。诚然,倘若放任自流、不加管理,地铁站本身的公共交通属性,会受到影响。那么,如何才能让地铁站既讲人性化关怀又保持乘车公共秩序?地铁管理方应对“蹭凉族”,不妨多些包容和人性化关怀,不妨临时性设立简单的专门纳凉区。

实际上,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先行先试,并取得了成效。成都地铁为方便人们避暑,在地铁的空旷地开设了纳凉区,树起招牌,摆上凳子,专供乘凉;苏州地铁也设置了17个点位,供市民纳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占用公共通道、影响正常运营,又能最大程度发挥公共设施的便民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对于“蹭凉族”而言,更应恪守“公地”与“私域”的边界,严格约束自己,在享受公共资源的同时,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文明。尤其要力避光着膀子、趿拉着拖鞋等一些不文明的纳凉行为,这既是对提供纳凉场所的尊重和遵从,也是对自身文明素养的必要检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