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实习记者 唐小未 记者 杨勇

“玉米在3月底4月初播种,播种时预留下间种大豆的行距,等到7月底8月初收玉米时,大豆还有相当长的净作时间,到9月底10月收获,大豆的根部为土壤固氮、落叶增肥,可在保玉米前提下增加大豆种植面积、产量……”24日,仁寿粮食园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刘卫国向前来参观的专家介绍,这样间种方式的另一个利好是可以轮作,来年将种玉米与大豆的位置互换,实现可持续发展。

交流座谈会

当天,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大豆种质、植保、机械三岗位联合示范现场观摩交流会在仁寿粮食园区召开。与会专家参观了仁寿粮食园区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实验基地,植保岗位专家尚静、机械岗位专家吕小荣仔细介绍了围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研发的专用肥、药以及农机设施设备等产品,大家就有关研究进展进行深入交流。“多岗位联合试验示范,旨在通过学科交叉、多岗协作,系统解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生产过程中的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瓶颈问题,促进技术快速推广应用。”刘卫国说。

参观了解专用机具和绿色防控技术

今年初,我省首次将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豆类杂粮创新团队共设九个岗位,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研究、夏大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研究、春大豆新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研究、豌豆种质资源收集与栽培技术研究、蚕豆种质资源收集与栽培技术研究、绿豆种质资源收集与栽培技术研究、豆类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豆类机械化生产技术研究、豆类(农产品)储藏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其中六个岗位与大豆相关,可见大豆对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叶鹏盛说。


参观示范基地,及示范基地的生物防治技术运用

近年来,针对玉米大豆供需缺口巨大、争地矛盾突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杨文钰团队研发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创新形成“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技术,研制配套种管收作业机具,填补了间套作无配套农机具的空白。该技术在仁寿推广2000余亩,在玉米不减产情况下平均每亩增加大豆120公斤以上,增加效益700元以上;被称作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写入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成绩是持续努力的结果,但还存在问题,诸如机具智能化程度不高,作业效率低,以及大豆耐阴性品种缺乏等,要坚持下去,继续为国家玉米大豆安全做贡献。”杨文钰説。

图片由唐小未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