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阚莹莹

在猪价又经历一轮漫长的下降周期时,位于巴中市通江县的巴山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又接到一笔冷鲜猪肉销售订单。这笔订单单价超过100元,远远高出市场价。

肉价不同,猪肉自然不同。这笔订单圈定的,是巴山牧业养殖场里150头长了10个月以上的有机青峪猪,一种产自大巴山的土猪。

曾经濒临灭绝的青峪猪,如今能卖到这个价,不得不提到张育贤。

从畜牧兽医专业本科毕业,到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再到回乡创业养殖青峪猪,张育贤收获了很多身份。今年3月,他获得四川杰出人才奖,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最高人才荣誉奖项。

张育贤给了自己两个标签:科技工作者、创业者。

张育贤和他养殖的青峪猪。受访者供图

保种:从“曾爷爷”辈养起走

双手靠在木栅栏上,神情轻松,眼前是一群正在泥土里翻滚的小黑猪。这是张育贤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从多年前翻山越岭找到第一头青峪猪,再到现在年出栏量7万头。在他看来,成群结队的小黑猪,是他10多年科技工作的见证。

14年前,已经在广州某上市公司做了多年高管的张育贤决定回乡创业,重新捡起畜牧兽医专业知识,目标养猪。

那时,由于出肉率低、养殖时间长,通江县当地一种名叫青峪猪的优质黑猪品种已经被农户慢慢放弃养殖,濒临灭绝。但青峪猪肉质远远高于普通猪肉,在张育贤看来,这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创业项目。

第一件事,先把猪找到,把品种保下来。

一个常规的养猪场,至少需要父母代猪,才能繁殖商品猪。找到足够多濒临灭绝的青峪猪不是那么简单,张育贤和他邀请来的四川农业大学畜牧专家,用了一年的时间,走遍上千个村庄,最终把216头能繁母猪、36头公猪一头一头抬出了大山。

“养殖父母代猪繁殖商品猪,这是现在多数白猪养殖场的做法,两三年就能实现商品化。但如果要保护好青峪猪这个品种,就要建立保种场,从‘曾爷爷’辈养着走。”张育贤说。

张育贤意识到,这一次创业,不能简单做一个管理者,还要深度参与到品种保护、扩种、繁育等技术工作中。

在保种方法上,张育贤和专家们最终决定采取“活体猪+冷冻精液+体细胞克隆”的方案对青峪猪进行保护。“这种保种方式的突破点在于体细胞克隆。”张育贤说。

随着第一头克隆青峪猪成功分娩,四川猪克隆技术第一次从理论成为了实践,而对于张育贤来说,意味着解决了创业中的第一大关。

2020年,青峪黑猪保种及产业开发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标:从新三板到主板上市

保种场建起来了,但创业要考虑的,不只是一个保种场,而是有产品,有利润。张育贤的第二件事,就是要青峪猪制作成产品,再卖出去。

市场定位在哪里?“稀有的品种,对应的一定是更高端的市场。”张育贤思路清晰,青峪猪要卖到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等中高端市场。

产品可以多元吗?一头猪可以利用的部分有很多,除了冷鲜肉,中高端市场里,烤肠、午餐肉、食用油等产品或许更受欢迎。

营销模式还可以更多。早在10多年前,每一个青峪猪产品都被贴上了“可追溯”的标签,客户通过二维码即可随时查看猪饮食情况,生长环境,实现产品全过程溯源。品牌推广上,张育贤推出了“青峪黑豚”有机猪、“青峪黑猪”绿色猪等品牌。其中,“青峪黑豚”有机猪中国首个欧盟/中国有机双认证猪肉,“青峪猪”全品类品牌价值达23.86亿元。

规范的企业组织架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也同步搭建。张育贤带着团队建立了从青峪猪保种和新品种研发、养殖、屠宰、精深加工和市场影响全产业链体系。2017年,巴山牧业正式登陆新三板,这是四川省巴中市诞生的第一家上市企业。

对于未来,张育贤方向明确。他给公司设计了“1+3+125”的发展规划,即提升1个青峪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建设3个智能化、现代化的标准化扩繁场,建设125个年出栏2000头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标准化育肥场。到2027年,实现出栏绿色青峪猪25万头,产值15亿元。“我的目标是,让公司成为巴中市第一家主板上市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