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朝 川观新闻记者 雷倢

10月24日,在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闭幕大会上,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书记刘任远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孙安军共同发布《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由天府新区联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编制,这一研究成果是对公园城市理论的深化阐释,是公园城市工作的度量标尺,是公园城市推广的框架基础。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示意图

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鲁尔绿色大都市建设指标体系、新加坡花园城市指标体系、墨尔本开放空间战略指标体系……世界多数城市在发展规划中都制定了系统体现城市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作为量化测度城市发展状态的重要工具。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表达,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一次全新升华。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区的重要指示精神,近三年来,始终致力于深化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不断提高公园城市的品牌影响力和发展感召力,努力为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文明新范式。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植根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公园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聚焦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等 5 大维度,从 15 个方面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力求体现前瞻视野和共向追求,在深化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上开展了先行探索。

同时,公园城市指数在研究过程中,广泛吸收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世界先进城市的远景发展共识,结合天府新区在公园城市领域的先行实践,不断提炼、总结、深化形成了“1-5-15”《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

作为全球首个权威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该指数将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园城市内涵,有利于明确公园城市的具体工作该如何系统化开展,有利于凝聚更多共识以向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天府新区期望广大城市建设者一道,共同致力于指数框架的推广应用和升级完善,不断丰富公园城市建设的技术内涵,携手开创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美好境界。

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的创新实践

公园城市指数源于天府新区近三年来在公园城市各个领域的实践经验集成,形成了“一个目标、五大领域、十五个指数”指数框架体系,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目标导航和度量标尺,作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公园城市共识,是源于新区又高于新区的一次开创性探索。

一个目标是“和谐美丽、充满活力的永续城市”;五大领域即“和谐共生、品质生活、绿色发展、文化传扬、现代治理”;十五个指数是“安全永续、自然共生、环境健康、城园融合、田园生活、人气活力、生态增值、生态赋能、绿色低碳、文化传承、文化驱动、开放包容、依法治理、基层治理、智慧治理”。

此外,在公园城市指数的框架体系下,天府新区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具体的45组公园城市特色指标体系,与各部门工作深度结合,作为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度量标尺和实施指南,为其他城市提供先行样例,将公园城市这一新发展范式广泛推广,让更多城市、更多朋友能够一起理解、认同公园城市,为实现我们理想中的家园而共同努力。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公园城市指数(框架体系)》并非一个最终成果,而是未来持续深入开展工作的起点。这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凝聚共识的框架体系,下一步工作还将结合实践继续深化,形成符合各类城市特质的量化指标与评估体系,希望更多城市与朋友能够理解、认同并参与公园城市建设,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域推广这一城市发展新范式。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第五届理事长孙安军在现场对公园城市解读,他表示,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已经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索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个目标、五大领域、十五个指数”指数(框架体系)具体内容

【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让城市整体成为一个安全、自然、健康的美好家园。


1、安全永续:坚持大生态与大安全的统一。坚守底线约束,留下更多生态空间与良田;尊重自然规律,维护原生地理,合理利用资源。


2、自然共生:城市也是本地动植物的美好家园。从生物视角,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尊重自然环境网络,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


3、环境健康: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宜居角度,改善空气质量常现蓝天白云,改善水质让市民亲水乐水,加强防控以杜绝土壤污染。

【品质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市民在生态中享受生活、在公园中享有服务,提高市民的幸福度和满意度。


4、城园融合:将城市全域建成一个大公园。以组团嵌套、蓝绿渗透、无边界融合的方式,将城市融入大自然、实现无处不公园。

5、田园生活:引领以公园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功能导向的绿道系统,承载游憩休闲、绿色通勤和公共服务,让市民出门即公园,园中享生活。

6、人气活力:焕发精彩、融洽的生活氛围。从市民多元需求出发,提升城市活力,鼓励邻里交往,促进商业繁荣。


【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生态价值导向,探索绿色引领、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7、生态增值:坚持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推动生态资源价值核算,建立运营反哺维护机制,促进生态资产持续增值。


8、生态赋能:依托环境品质构筑核心竞争力。围绕优质生态资源,集聚创新要素、吸附高能级功能、撬动产业投资。


9、绿色低碳: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能源、绿色生产,依托科技创新和智力人才,发展新经济为引领的环境友好产业。


【文化传扬】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让城市成为新时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10、文化传承:重视地方文化传承与彰显。尊重历史源脉以巩固群体认同,强调城市美学以刻画特色印记,注重场景营造以呈现民俗风情。


11、文化驱动:以文化培育城市长远发展动力。创造性转化历史遗产,创新性发展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2、开放包容:秉承美美与共、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推动城市与世界的广泛链接,提升城市的国际美誉度和文化影响力。


【现代治理】


坚持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13、依法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城市治理难题。加强法治化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


14、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探索同心同向的共建机制,完善多元参与的共治体系,构建普惠公平的共享格局。


15、智慧治理:运用信息技术让城市更聪明、更智慧。发挥数据要素的能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让市民享受更加公平、便捷和精细化的服务。

>>专家说法

石楠:“公园城市”是城市转型的系统解决方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对公园城市指数框架进行了深度解读,他认为公园城市指数框架系统既是一套度量标尺,来判断城市建设是否达到“公园城市”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一套城市转型的系统解决方案。

“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规模之大,国家发展的历史之长,是全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因此,我国城市发所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石楠表示,“我们曾经学习过很多国外的经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国际经验,但要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还要靠我们自己,要进行本土研究、条件判断,并且发挥我们自己的优势,因此需要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的解决方案。”

他表示,公园城市指数框架是一套非常有生命力、有可比性、有重要实践价值的体系,它来源于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大量理论研究,也有来自全国很多城市的案例,对全国很多城市、包括国际上很多城市发展都有指导意义。

“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切实推动城市的转型发展。要转变大消耗、大发展、大代价的发展模式,我们必须要有新的范式,而‘公园城市’则是这种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能继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发挥我们的优势,又能集成国际的先进经验,最关键是在推动整个城市发展中有了新的路径、新的目标、新的方向。”

同时,公园城市指数框架还非常重视属于中国的东西,比如文化传承、社会治理,既有治理现代化、社区治理,也有智慧治理,石楠表示这些方面放眼全世界来说,都是走在前列的。

石楠表示:“现在发布的是1.0版本,以后还会不断充实,会根据全国、全球的情况对指标进行调整,并持续跟踪。在此基础上会对全球城市进行排序,但排序并非重点,重点在于我们提倡的价值理念,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