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吉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佳

5月的安岳,麦浪翻滚、金穗飘香,迎来了金灿灿的丰收季。近日,在安岳县高升乡天佛村,广袤麦田里金黄的小麦,在斜阳里攒簇一起、荡漾有姿。

麦田里,4台履带式全喂入谷物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往返穿梭作业,一簇簇麦穗被卷入机仓,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金色麦粒倾泻入仓……

“这片稻麦轮作基地有 1000 余亩,我们的家庭农场在安岳其他乡镇还承包了6000余亩地实行稻麦轮作,共出动12台收割机同时作业,如今已近尾声。按目前情况看,亩均产量估计可突破430公斤。”安岳县种粮大户杨邓平捧着饱满的麦粒,黝黑的脸庞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安岳县高升乡天佛村千亩稻麦轮作基地。 潘政吉 摄

粮食要高产,科学管理很重要。在杨邓平看来,要想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多出粮食,确保粮食“颗粒归仓”,首先要在选种上下功夫,其次是注重管理,科学做好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等田间管理。如果耕、种、防、收实现机械化全覆盖,将全面促进粮食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杨邓平告诉记者,2020年,家乡安岳正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就在那年,他积极响应号召回乡种粮、逐梦田野,并在县委、县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涉农部门“田保姆”的暖心服务下,成长为了一名新时代的“新农人”。

“接下来,我还要多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让粮食更高产,带动更多村民多种粮、种好粮,扛起我们种粮人的担当。”说起未来发展,杨邓平信心满满。

据安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推广服务站站长刘燕承介绍,今年全县预计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9.6万亩、同比增加2.3%,产量3.9万吨以上、同比增加2.1%,打响了全年粮食丰产丰收的“第一仗”。

端稳端牢中国饭碗,一刻也不能放松。如何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地处丘陵地区的安岳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奋力答好时代答卷。

作为“中国柠檬之乡”“中国石刻之乡”的安岳,还有一张亮丽名片——“产粮大县”,对粮食有着深厚感情,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历史上的“缺粮大县”发展为近年来的“产粮大县”,在全省77个产粮大县当中,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均稳居前列,5次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近年来,针对丘陵地区田地分散、“小块田”多等特征,安岳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通过持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提质改造,重点完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配套设施,为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全过程机械化种植提供便利条件,进一步打开了丘陵地区粮食增产空间。

粮田变良田,种粮有奔头。过去的“丘区望天田”改造成了“大块高产田”,杨邓平、刘凡强等一大批返乡种粮大户轻松实现“拎包种田”,并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

今年,安岳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农、良技、良策”,出台《支持粮食生产六条措施》,继续加大投入,整合资金2000万元,持续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按照“科学管水、合理调水、节约用水、建管结合”原则,整合产粮大县等项目资金1400万元,进行科学防旱抗旱。印发《安岳县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农业职业经理人遴选、培育、考核、扶持、激励等机制体制,在产业发展、社会保险、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2023年新认定21名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种粮生力军。

目前,安岳共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3.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8.8亿元,统筹推动21个乡镇97个村产业协同发展,建设7个粮食万亩示范基地,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10万亩,重点推广水旱轮作高效种植、旱地粮经复合、粮经作物生态立体种养等模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