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寰 摄影 肖雨扬

他,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奠基人。

他,直到86岁还坚持上门诊,做手术。

他,今年90岁,依然保持每个星期至少查房两次的频率。

他就是胡廷泽。

10月24日,全国医疗界小儿外科领域的大咖们齐聚成都,庆祝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成立60周年。这一天,还有一个大事,就是小儿外科的奠基人胡廷泽90岁大寿。与其说这是一场生日庆典,不如说这是一次学术盛宴。全国小儿外科领域的大咖们聚在一个会场,共同回顾华西小儿外科的成长历程。主角胡廷泽教授,被家人搀扶到会场,为了庆贺生日,胡老穿了一套深蓝色的西服,据家人透露,这是他29年前在美国买的,但凡有重要场合才会“盛装出席”。

一份特殊的礼物——胡老曾救治过的连体婴儿

一对10岁双胞胎的出现,让胡廷泽欣喜万分。10年前,一对命悬一线的连体婴儿被送往华西医院,包括他在内的众多华西大咖们,从死神的手中将这对双胞胎抢了回来。

这对名叫华华和西西的双胞胎走上舞台,向胡廷泽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爷爷给予我们第二次生命。”胡老很欣慰,拥抱了两个小孩。

华华和西西现在在云南昭通上小学四年级,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据其父母说,他们俩现在的生活与普通孩子几乎没有区别,只是需要避免剧烈运动。

胡老与这对双胞胎的渊源,要追溯到2010年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深夜。

这是一对连体婴儿,出生后不到30个小时就从云南昭通赶到华西医院,他们的腹部、肝脏连在一起,心脏、血管也有交叉。完成连体婴儿分离手术在全世界都是一大难题,华西医院决定放手一搏。

由于这对婴儿入院时体重太轻,难以承受手术创伤,经过专家会诊之后决定,让他们在ICU治疗一段时间,体重达到6.5公斤时便开展手术。

当时已经80岁高龄的胡廷泽作为医疗小组专家,亲自到手术现场指挥。经过十二个小时左右的手术,心脏分离手术成功。两个抱在一起41天的联体婴儿,成功“分身”。在此后的一段时间,这对姐妹顺利闯过了切口感染、肝功能恢复、呼吸机撤离、重症感染等关口,入院后160天,她们终于出院。为了感谢华西医院,父母给两姐妹取名叫“华华”和“西西”。

当时为华华和西西实施麻醉的,是胡廷泽的大儿媳妇——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左云霞教授。回想起来10年前的那一幕,她至今记忆犹新。为婴儿注射麻醉的难度相当好,更何况是为两名婴儿同时注射麻醉。手术后,这对姐妹被送往新生儿ICU病房,胡老多次叮嘱医护人员,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治疗完成,由于孩子的创伤较大,感染的风险也很高,需要随时关注各种指标的变化。

胡老说,看到健康的俩孩子,这是他收到最宝贵的生日礼物。

严师慈父的谆谆教诲:对每一个生命都应承担责任

王祖耀是胡廷泽的博士生,如今是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的教授。为了给胡老祝寿,王祖耀提前一天赶到成都,并专程到胡老家中探望,“我到老师家里的时候,他已经给我泡好了普洱茶,并且洗好了水果。”王祖耀说,端起茶杯的那一瞬间,眼睛湿润了。“老师那么大年龄了,还特意为我泡茶、洗水果,他还记得我喜欢喝普洱。这份师生情谊,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王祖耀说,曾经还在读博士生期间,多次到胡老家里做客。平时从来不下厨房的胡老为了款待学生,亲自下厨给他们炸排骨吃。

“在生活上,胡老师一名慈父,但是他对学术的要求非常严格。”王祖耀回忆,胡老很多次强调,我们面对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我们应该对每一个生命承担责任。“正是因为师傅的严谨治学,才让我们这些弟子们取得今天的成就。”据了解,胡廷泽至今培养了20多名博士、硕士生,他们已经成为全国小儿外科界的中坚力量。

张璇是深圳的儿科专家,也是胡廷泽的“徒孙辈”。张璇说,胡廷泽对她的影响很大,也是胡老的一句话,坚定了她坚守在这个领域的决心。

2007年,胡廷泽到广东一家医学院调研,张璇跟随其老师一起接待了胡老。胡老对这名女生印象很好,便鼓励她说,小儿外科也需要心细如发的女生,你可以尝试一下。就这样,张璇毅然选择了小儿外科专业,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2013年,张璇到华西医院小儿外科进修,当时已是83岁高龄的胡老还在上门诊。

有一天,张璇到胡老的门诊学习,当时已经启用了电子病历,胡老拼音打字不太熟练,为了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他用自己更熟悉的英语书写病历,而把更多时间用来与患者交流。

今年五四青年节,胡老给张璇发了一条微信,说推荐她去看看《后浪》这部影片。张璇说,她始终铭记着胡老的叮嘱:“作为后浪,你们要勇往直前!”

徐畅是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

2012年的一台手术,值得徐畅终身铭记。当时为一名1岁的孩子进行畸胎瘤手术,由于肿瘤体积大,占位多,还与多个脏器发生粘连,手术风险极高。一旦出现血管破裂,孩子就没命了。当时还是主治医生的徐畅非常紧张,“如果手术中大出血怎么办?”这是他最担心的事情。

“当我看到穿着手术服的胡老站在手术台前的时候,我提在嗓子眼上的心一下子放松了。”徐畅说,胡老如同“大脑中枢”,精准地指挥他进行操作。

“胡老提醒我,可以通过裸露血管的方式,避免损伤大血管。”正是在胡老的指导下,徐畅和他的搭档们一步一步完成了手术。而且整个手术失血量不超过10毫升,堪称奇迹。

“拼凑”起来的医学世家——夫人儿媳孙媳都是医生

“我们是一个医学世家。”这是胡老引以为傲的。

“我们是拼凑起来的医学世家。”胡老的大儿媳左云霞教授经常调侃说。胡老和夫人徐慧珍分别是华西医院小儿外科、甲状腺外科的奠基人。儿媳左云霞是华西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孙儿媳妇也是麻醉科医生。

“拼凑”的这个医学世家,要从胡廷泽说起。

1930年,胡廷泽出生于云南昆明。做一名医生,是胡廷泽从小就立下的志向,30年代,胡廷泽眼睁睁地看着班上一名同学被日军的轰炸机炸掉了小腿。“如果我是医生,就可以帮助我的同学减少痛苦。”从那时候开始,“医生”如同在他心里买下的一颗种子,最终开花结果。

时隔80多年,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胡廷泽依然忍不住落泪。他说,他小时候认识一名军医,他在战场上挽救了很多伤员的性命,那一刻我坚信,医生是这个世上最有价值的职业。

1950年,胡廷泽考上云南大学,并在学校期间认识了后来的妻子。两人从1955年进入华西医院工作。胡廷泽的夫人徐慧珍在甲状腺外科领域也是赫赫有名,华西医院著名的甲状腺外科专家朱精强就是其博士研究生。

胡廷泽说,他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夫人徐慧珍的贡献最大。年轻时候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从来不做家务事,做饭洗衣服管孩子学习都落在了夫人的身上。而夫人除了在家里是一把好手,在医术上同样非常出色。

夫妻俩一忙起来,难免会疏忽儿子。“他们小时候,脖子上挂一串钥匙,每天放学自己回家做饭,牙齿总是黑的,因为经常把饭蒸糊。”胡老说,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挺对不起两个儿子的。正是因为看到父母的职业非常辛苦,所以都不愿意学医。但是胡廷泽认为,学医的脉络不能断,所以找了一个当医生的儿媳妇。

创办华西小儿外科  引领技术前沿

初到成都,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医疗条件十分艰苦。当时医院没有ICU,呼吸机、监护仪,甚至没有空调。为了给密不透风的手术室降点温,他们只能把几块冰块搬到手术室门口,借助电风扇往手术室吹冷气。

1960年,包括胡廷泽在内的三名医生,创建了华西医院小儿外科的雏形。在此之前,国内只有北京、上海的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小儿外科。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小儿外科专业,卫生部举办了“小儿外科医生培训班”,华西医院决定派胡廷泽前往学习,承担创建华西医院小儿外科的重任。

当时的胡廷泽只有30岁。“一个30岁的年轻人就被赋予如此重任,这也说明我们当时的人才十分缺乏。”在庆典现场说到此事,胡廷泽自我调侃,当时组建团队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

1964年,胡廷泽完成了西南地区首例新生儿食管闭锁手术。患者出生仅有6天,因食道错位而必须接受手术,这是存活的唯一希望。但当时在全国也只有微乎其微的成功案例,并且手术存活率极低。面对患者家属哀求的目光,胡廷泽决定放手一搏,时任院长吴和光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只要家属同意,我就给你签手术批准。”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手术终于成功。前些年,这名患者还带着她的孩子拜访过胡老。

80年代,胡廷泽给一名患者做了包虫病手术,时隔20多年,曾经的这名患者给他写了一封信,说:“谢谢您曾经救了我的命,我现在做了一名法官,事业小有成就……”

胡泽廷说,救治患者是一名医生最大的精神追求,他享受这样的人生。“我见证了新中国医学事业的腾飞,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手术器械、检查设备都非常完善,几十年前需要开胸完成的大手术,现在只需要通过腔镜,在肚子上打几个小洞就能够完成,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创伤,而且大大增加了手术的成功率。”

前段时间,胡廷泽在朋友圈的步数没有超过10000步,他的学生们纷纷发来信息关心他怎么了。10月中旬,胡廷泽因为胃肠不适住院,只能趁输液的间隙在病房的走廊上散散步。而此前,他经常创下一天30000步的记录,这个数字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胡廷泽直到85岁时还坚持每个星期上一到两次门诊,指导手术。而且每周三、四固定到胸科和新生儿ICU病房查房。

胡老的夫人前几年因病去世,儿子们希望老人家跟他们一起生活。但胡老坚持住在医院附近,他说这样方便经常去查房。

从进病房开始,“胡爷爷好”的问候声此起彼伏。 “胡老的口袋就像一个百宝箱,糖果、巧克力,如同变戏法一般。”华西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徐畅说,每次查房,胡老总会给小朋友发零食,还会变魔术,或者来个响指,把原本哭哭啼啼的小孩子哄得捧腹大笑。

胡老经常对他的学生说,不会几个拿手的魔术,是不能胜任小儿外科医生的。

据徐畅说,胡老每次查房之前,科室医生会梳理所有患者的病历,然后一一向胡老介绍,他会对一些重难点病历进行指点。“胡老在,大家精神上就有主心骨。”

人物名片:

胡廷泽教授是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创始人、奠基人、学术带头人,华西首届终身教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终身教授”;获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终身成就奖”、四川省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四川省“终身荣誉大美医者”;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并多次荣获部、省、厅、市等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其中漏斗胸成功入选《中国“八五”科学技术成果选》;发表医学科研论文200余篇,含多篇SCI;主编出版《现代小儿外科手术学》,作为《小儿胸部外科学》主编之一,参编十余部专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