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婷 发自上海

5月26日晚,连续两天上演的话剧《苏东坡》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落下帷幕。谢幕时,一位身形高大的老人在舞台高呼:“苏东坡!苏东坡!苏东坡!”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原来这是上影著名“老戏骨”达式常。“我一直很喜欢苏东坡,所以今天买票来看,很感动。”82岁的老人说道。

《苏东坡》上海场谢幕

5月中旬,这部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在眉山三苏祠官宣启程,开启为期60天18场的全国十城新巡演。上海历来是不少院团非常看重的巡演城市,这里拥有非常“挑剔”的专业观众,话剧《苏东坡》来到上海,这背后有哪些全新的尝试和努力?未来又要做哪些提升?川观新闻记者实地探访剧组,记录这场淬炼之旅。

演出现场

时间浓缩至2小时,打磨川味豁达苏东坡

“手头有很多小的事情需要解决,离完美还差一点点,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5月26日演出前,《苏东坡》近80岁的导演查丽芳还在不断叮嘱演员和工作人员,“这次我把水给你们了,你们就像鱼儿一样要好好地在里面游,一定要一起演‘活’的人物。”

四川司鼓一响,川剧高腔一亮,“苏东坡”三个大字出现在背景幕布上,随即而来的是一辆古代木车,车上有“轼”,苏轼是如何蜕变成苏东坡的?他人生画卷在说书人的口中徐徐展开,话剧《苏东坡》以乌台诗案为起点,讲述了苏东坡44岁至64岁,在困境中仍然豁然开朗的一生。

《苏东坡》上海场剧照

现场永远是戏剧的试金石。本次新版《苏东坡》精炼了剧情,从3小时压缩至2小时,并进行了全面提升。此外,剧组还为演员专门聘请了形体老师,服装上也进行了改良,加大舞蹈和音乐比例,力求更符合现代观众审美。

“名人效应,巴适得板。”“我在这儿,我就是东坡居士”“此时,天下大事掌握在两个很‘燃’的老人手里。”演出现场不少富有川味和现代感的台词引起观众大笑。复旦大学医学专业学生章飞翔表示,他喜欢剧中现代视角的说书解读方式,当他看到剧末苏轼与章惇和解时,感动不已:“这样豁达的胸襟才是苏轼啊。”

演员演技也在巡演中得到历练。剧中饰演苏东坡的国家一级演员李东昌,已经演了59场《苏东坡》,他说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拘泥在表演技巧中,现在更觉得苏东坡是他的一位故友,他们彼此熟悉充满默契。

拉近观众距离,讲苏轼如何变成苏东坡

四川土麻饼、小麻花、熊猫玩偶、川剧手办……5月23日,话剧《苏东坡》剧组主创及戏剧大咖云集上海一家书店,开展主创圆桌对谈会,探讨戏剧的历史与诗意的碰撞,活动现场还有四川特产及戏剧周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谈到话剧中“川味”元素的融合,话剧《苏东坡》导演查丽芳认为:剧名之所以称作《苏东坡》,就是写苏轼是怎样成为苏东坡的。因为苏轼的一生太精彩,路太长,是写不完的。截取一段人生,是想要做一个属于四川的苏东坡。

编剧姚远认为,在民间,苏东坡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苏轼,人们口口相传苏东坡的许多趣事,喜欢他的美食,喜欢他的旷达乐观。但乐观和旷达不是天生的,是他对人生的取舍。苏东坡在悲苦中练就了乐观旷达,从苦难中发掘生活的热情和意义,他希望广大观众从话剧《苏东坡》里能够感受到这一点。

“四川有一句话,就是‘有多大的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罗鸿亮透露,四川人艺的作品都有个原则,就是要立足巴山蜀水,在生活当中汲取养分。就像苏东坡的性格,其实也综合了我们四川人的那种乐观豁达、幽默风趣。2022年10月和2023年初,四川人艺在大型原创话剧《苏东坡》的基础上,与四川田园文景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和四川博物院合作推出了文旅版《苏东坡》和文博版《苏东坡》,用文旅融合打造“苏东坡”这一特色IP。接下来剧团还将推出大型原创话剧《苏母》,讲述苏东坡母亲程夫人的故事。

聆听专家意见,深挖历史题材“优解”

“大家不要觉得面子挂不住,我们愿听真知灼见。”5月27日一早,《苏东坡》上海巡演刚结束,罗鸿亮就带领团队参加研讨会,聆听16位专家的建议,为剧目进一步提升做准备——该剧演员将参加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3个奖项的角逐。

话剧研讨会

“我觉得艺术有千万条主观意见,仅供参考。”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东首先发言,她认为近年来历史剧如雨后春笋,而苏东坡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的骨气、志气、底气从何而来,在这部剧中能看到,它像苏东坡的豪放词一样,表达了他的个人坎坷与家国情怀。”但她建议这部戏的司鼓、帮腔、说书人的功能性浓缩,会对整部戏的观感有所帮助。

这个建议得到了不少与会专家的认同,面对苏东坡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题材,如何在平实的叙述下“破题”,成为讨论的焦点。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看来,四川人艺一直很关注地域文化传播,为艺术院团树了很好的榜样。每人心中皆有一个苏东坡,他人生内容太丰富、政治、文学等皆有动作,这部戏可贵地抓住了核心——后半生的苏轼怎样变成苏东坡。但在诠释上还有“不足”,可以用更多情景化的场景代替人物念白,进行差异化表达。

“两位年至古稀的老人,在这部剧里碰出了青春火花,这个苏东坡还有点轻喜剧的味道。”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从受束缚的“轼”到自在的“坡”,这是个理想化的过程,但苏东坡怎样在出世入世中选择,他的选择和西方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何不同,境界有何不同,内容还需更深刻。

“这些年苏东坡火起来,大家希望从疲惫忙碌的生活中,在他身上汲取好的生活状态。”《戏剧艺术》副主编李伟说,这是苏东坡的当下感。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副主任李世涛补充:“从大起大落到宠辱不惊,在当下非常有启发性,尤其是年轻的观众。这部戏的节奏如果能更合理地处理,能寻找到很好的答案。”

(图片由剧组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