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原达县地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永开同志为原型拍摄的电影《周永开》在全国公映。电影在周永开的真实生活、坎坷经历、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创作,选取最有表现张力的段落,以小见大,从不同侧面展示出周永开的高尚品质和传奇人生。电影上映后,社会反响强烈。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部分评论,对电影进行多角度的点评,敬请垂注。

谢军

生动的人物形象是文艺创作的灵魂,英模更是文艺抒写永恒的命题。根据“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真实人生故事创作的传记体电影《周永开》,近期一经公映,好评如潮。影片将人物置身于大时代和社会现实的背景下,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忠诚之美、纯粹之美、奉献之美,高扬了共产党人坚守信仰、坚持真理、刚正无私、为民奉献的时代精神,实现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达到了银幕人物与观影受众的共情共鸣共振。

难能可贵的是,为了真实还原和艺术化呈现人物的经历生活,该片主创人员多次深入周永开曾工作过的川东北大巴山区走访采风体验生活,零距离观察人物风采及日常生活,探寻人物内心世界,以真诚、真挚、真情的创作态度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为时代先锋画像立传,对讲好新时代英模故事进行了成功探索。

人物形象塑造真实感人

人物精神内核开掘深入

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和方法,其精要之一,就是面向生活,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周永开》作为人物传记影片,真实性是创作的基础。影片用“青年学生时期抗争寻路入党”“县委书记时期兴修水库造福”“纪委书记时期顶压查案惩恶”“离休时期花萼山植林护林”四个主要片段,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周永开同志人生经历中最珍贵、最闪耀的不凡事迹。

今年,“周老革命”已95岁,70多年的党龄,可歌可颂可供选取的艺术素材很多。影片选取这四个方面进行浓彩重墨的描绘,应该说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其“一生追随党、赤诚为人民”的精神内核和人格魅力。

影片开头部分,讲述上世纪40年代青年学生时期的周永开在黑暗中追求光明进步的情节就引人入胜,在地下党员王明山的介绍下光荣入党,入党仪式上虽然连一面党旗都没有,却仍然在夜空下朝着代表延安方向的北斗星举起右手,庄严许下“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诤诤誓言,神情是那样的肃穆,脸庞是那样的刚毅,目光是那样的坚定。此情此景,让人特别是年轻观众油然产生信仰之美、理想之美。

离休后主动放弃城里舒适生活,上万源花萼山造林护林,是影片着力渲染表现的情节,这也是影片最为感人的部分。影片充分调动艺术表现手法和元素,特别是运用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对护林的艰难特别是面对习惯“靠山吃山”、打猎砍树为生的当地群众的不理解,甚至明的暗的百般讥讽、阻挠、破坏,剧烈的矛盾冲突恰恰展现了周永开超前的绿色生态意识和与落后观念斗争的坚定,反向衬托了周永开纯粹、忠贞的共产党人品格,不畏任何艰难险阻。

影片善于运用大量细节表现曲折艰难和人物的心路历程。离休上山,起初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简陋的山间护林值班点、粗糙的山间饭菜、几个月难得下山一次与家人团聚、掏钱送山民到城里医院治病等情节,尤其是在护林途中不慎滑脚从山上摔下来鼻青脸肿、不省人事的镜头,让观众唏嘘不已,顿时泪奔。

影片里还有一场印象深刻的戏,周永开离开达州万源市花萼山时,群众前来送别,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地站在周书记旁,说着发自肺腑感激感恩感谢的话,拉着周书记的手久久不愿放开、不愿离开……观影至此,一位年高体弱却肩膀宽厚、对家人无暇关照却对普通群众无私大爱的共产党人高大形象深深地矗立在观众心间,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理解更为深刻。

正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心打磨的细节,影片刻画出了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风骨的共产党人形象,塑造出了极具人情味、正能量和感召力的优秀共产党员榜样。

影片在用现实主义手法着力表现“周老革命”坚强党性的同时,也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细腻刻画了周永开与妻子吴应明既是人生伴侣、也是革命同志的至真至纯爱情。

如新娘吴应明动员新郎周永开追求进步就要上学读书、共同掩护做地下工作、拿出自家仅有的一点存粮让时任县委书记的周永开带给修巴中化成水库的民工兄弟在工地上吃,到厦门参加活动为爱人特地装了满满一瓶厦门的海水,“因为爱人一辈子没有见过海”,以及坐在沙发上温柔地看着相伴一生的爱人满头银发飘飞的特写镜头,感人至深,耐人回味。

他对组织上的同志专门嘱咐——如果这辈子走在老伴前,那么就把房子留给老伴,让她有个地方可以住。如果走在老伴后面,那自己住的房子就是他人生中交的最后一笔党费。这些言语很真实,很朴实,也很打动人心。出生入死的同志情、相濡以沬的夫妻情,让影片展现了浪漫温柔的人间真情一面。

创新叙事表达,强化艺术演绎

影片一改以往传记类电影以时间为主线展开的叙事手法,采用闪回叙事的方式,电影开场定格在2021年周永开参加“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画面紧接着转入到周永开的日记本,思绪也跟着回到了在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的经历。这段经历也记录了他与爱人相知相识的动人故事。直到一位战友的离开,带来新的故事转场,画面再度转回到当代,回到周永开带着家乡的腊梅花到北京参会,并决定将花移栽在北京的场景。伴随着周永开孙女与老照片的出现,再度将场景带回到上世纪50年代周永开带领群众修水库的画面。

借由一个个意象,打乱的时间线带着影片与人物在历史与现代中交织流转。这样的布排,在结构上令人耳目一新,也更能凸显故事的张力、温度,人物的魅力。

艺术性演绎英模人生也是影片追求的表达特征。如果只是一味地表现生活、甚至机械地移植生活,这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应有之义,也不是优秀作品追求的目标。影片在将主人公还原为普通人的同时,又进行高度的升华与创造,进行艺术化的演绎,使其富有传奇色彩和浪漫情怀,把英模的人生艺术化,把普通的生活审美化。

电影《周永开》的精妙之处,其独特的创造力和魅力,是赋予这个真实的人物故事以传奇的色彩和浪漫主义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超脱一般性原始生活的状态而升华为艺术的“形式”,正如对主人公的观照已经超脱一般性宣传报道的层面而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一样。

这种事迹艺术化演绎的特征,首先是通过对周永开“我来自小地方、是个小人物、做的小事情”“共产党员只能退职不能退休”“愿为树根作底肥”这些理想信念的坚守与渲染表现出来的。这些非常质朴的话语,也许比不上那些富有哲理或励志特点的豪言壮语,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去付诸实践,用一生的时间精力去完成一句庄严的诺言,就有了一种悲壮的意味;如果一个人不再是为了某种私利的需要或谋生的手段而是完全出于家国情怀和人间大爱,就有了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如果一个人面对艰难困苦甚至死亡的威胁毫不惧怕,反而把它看成是一种挑战、一种使命,自然就进入了审美的状态。

这些,正是影片所表现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编创人员所追求的效果。编创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造,为英模人物题材电影创作带来了新的审美风尚。

作者简介

谢军,达州市文联三级调研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达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