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都 文/图

“感觉自己要失业了。”水稻育秧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水稻专家朱从桦副研究员自嘲道。作为水稻专家,朱从桦长期蹲点服务广汉市水稻生产工作。

朱从桦(右)在田间和种植户交流集中育秧情况。

近年来,规模化集中育秧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效育秧模式,在全国各大稻区发展迅速,我省也不例外。“回想起水稻育秧2019年刚在广汉市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时候,每年清明前后电话都要被‘打爆’。”朱从桦告诉记者,“当时由于育秧床土制备质量差,经常出现烂种死芽、出苗不整齐等情况,育秧一旦遇到低温冷害容易大面积爆发立枯病,严重时会导致大面积死苗的情况,农户往往束手无策,只能通过农技部门求助于我们。”

4年过去,又到一年育秧季,曾经“电话被打爆”的情况已然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广汉市连山镇、南丰镇、高坪镇等地,记者走进3家集中育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看到,田间摆放满了出苗整齐、苗色均衡、长势健壮的秧苗盘。

集中育秧作为一种新型的集约化生产模式正快速发展。

“过去育出来的秧苗缺窝少苗、出苗不整齐的情况很多,现在只要管理到位,基本不会了。” 广汉市蜀稻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大左看着眼前的秧苗,十分感谢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水稻专家团队带来的育秧好技术,好基质。“2021年我参观过省农科院的水稻试验田,育出的苗又壮又齐。”张大左捧着手中的“黑渣渣”笑着说,这两年春耕育秧有了它,大家既省心又省力,再也不愁育不出好苗子了!

水稻机械化育秧出苗情况。

似土非土,却优于传统营养土。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朱从桦介绍,张大左所说的“黑渣渣”是由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结合本地培育毯状苗需求研制出的机插水稻育秧基质,主要是由牲畜粪便、秸秆、菌渣等农业废弃物经有机发酵调制而成,有着安全性高、操作简易、可规模化生产等特点,避免了自制营养土不当导致的病害风险,保证了育苗质量。

“四川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水稻种植面积达2800多万亩,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机插秧种植。”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栽培耕作中心主任李旭毅表示,如果继续采用传统营养土育苗方式,每年需要挖取近90万立方米的耕层熟土,会降低这些土地的基础地力,导致当季减产或休耕。育秧基质的本地化,不仅解决了四川种植户在育苗过程中成本高、工序繁杂、风险大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取土过量造成的耕地破坏问题。

不只是广汉,随着“黑科技”的完善、种植户育秧水平的提升,我省育秧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水稻规模化经营面积的逐年扩大,机插秧技术在四川水稻主产区开始大面积应用,但传统育秧技术存在育秧难度大、风险高、秧苗素质差等问题,制约着水稻全程机械化、规模化发展进程,因此,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成为机插秧生产过程中亟需的技术。”省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任丹华介绍,当时专家团队通过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其他省外标准的检索发现,宁夏、江西、辽宁等省市根据当地水稻生产情况,编制了适合该区域的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的地方标准。

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专家团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收集资料、起草标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四川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同时在2019年水稻生产季开展了大田生产应用,对相关条目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最终,由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省农机推广总站、省农机设计院联合起草的《四川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规程》于2022年5月正式发布。

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如何种好粮是一道“必答题”。“推进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2012年以来,四川省连续12年下发水稻集中育秧实施方案。”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集中育秧有效解决了机插秧育秧难题,全省机插秧推广明显提速。根据省农技推广总站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全省水稻集中育秧面积588.9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