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李化武

年龄:87岁

籍贯:广元市昭化区

经历1951年4月,18岁的李化武在昭化区报名参军,6月开赴朝鲜,成为了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的一名志愿军战士。1952年12月,105团3营在乔沿山阻击敌人,李化武中炮弹负伤,失去右眼和双手,成为一级残疾,但人生的不幸没有摧垮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四川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住了10年后,自愿申请回乡,成家立业,生养了6个孩子,自力更生养活一家8口人。曾获得“钢铁战士”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


川观新闻记者 燕巧 文/图 视频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21日,秋日阳光明媚,87岁的李化武给我们展示了保留到现在的当年抗美援朝的布袋和10多枚毛主席像章。

见到我们,李化武特意穿上了军装,没有双手,纽扣是儿子帮扣上的,虽然右眼看不见,但李化武耳力清楚、精神硬朗,讲起当年的战争故事,仍历历在目。

18岁上战场,失去右眼和双手

“在东北学习了一个月就过鸭绿江了,过江之后就是步行,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都是晚上行军,白天休息,天晴下雨都在树林里,走了18天才走到营地……”1951年4月,18岁的李化武在昭化区紫云乡报名参了军,6月开赴朝鲜,成为了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60炮班的一名志愿军战士。

金化战役打响后,李化武所在部队接替了50军某部,在乔沿山阻击敌人。“那次战斗进行了4个多小时,我们冒着枪林弹雨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保住了阵地。”李化武说。

1952年12月,在一个反击战中,李化武负伤了。“当时我们占领了一个山头,敌军冲了3次没冲上来,我们进行反击冲锋,冲锋了300米后,一颗炮弹落在了我和战友身前爆炸了……”3天3夜后李化武才苏醒过来。当时战友用担架抬着李化武转了3个站,醒来后的李化武发现右眼看不到,左眼看得到一点点,再一看,发现双手被夹板包住。“当时就想哭,没有手了,以后生活怎么办,一个人没有手,就像雀鸟失去了翅膀。”

7天后,李化武和数百名伤员回到祖国,进入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由于伤势过重,李化武从此失去了双手和右眼,左眼也近乎失明,成为“一级伤残军人”。“在那里,到处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伤残战士,有缺胳膊少腿的,有失去双眼的,更有被战火烧的面目全非的……”那时,李化武才真正领略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重拾生活信心 参加演出队巡演全国

“衣服要人穿,吃饭要人喂,就连洗澡上厕所也要人服侍。没有双手怎么生活?今后的路怎么走?”重伤初愈的李化武陷入了人生前所未有的低谷,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废人”,生活中只有绝望。

为了鼓舞李化武,医护人员给李化武讲述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一遍遍给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他不要灰心,对生活抱有希望,代替战场上逝去的无数战友们,坚强地活着。

受到启发的李化武,慢慢地看到了生命的曙光。随后,李化武开始尝试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练习吃饭和学习读书和看报。

失去双手的李化武要依靠自己吃饭并不容易。“在剩下的半截胳膊上缠上布条,吃饭的时候将勺子插进布条里,系紧,这样就可以不用麻烦人喂饭了。写字也一样,用布条绑着笔…..有时候吃不到就把勺子摔了,但一会儿捡起来继续吃,用了好几个月时间李化武才学会。“后来李化武积极参加团体娱乐活动,还主动开导安慰其他伤病员。每当遇到困难时,李化武一直谨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李化武写字。

李化武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战胜伤痛的顽强斗志,激励和教育了医护人员和无数伤残战士,部队授予他“钢铁战士”的光荣称号并记二等功予以嘉奖。

1953年6月,李化武进了合川荣校(设在泸州合川的伤残军人学校),并在那里入了团。1956年又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即新繁荣校),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达到了高小文化水平,可以读书、看报、写信,并光荣地入了党。

1957年5月,荣校成立了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课余演出队,李化武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并可以演奏《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等歌曲。1958年5月,课余演出队应邀赴京,向全国第四次民政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演出。6月1日晚,朱德、周恩来、陈毅、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亲临政协礼堂观看演出。

“演出完毕,周总理及其他领导上台一一同我们握手!中央领导亲自接见我们、看我们演出,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做多么了不起的事,他们却这么关心、爱护我们,特别感动。”李化武说那是自受伤后第一次感到欣慰和幸福。

演出轰动了全国,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先后给予了报道。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这支特殊的演出队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个多月他们走了半个中国,在多个城市巡回演出321场,掀起了学习“最坚强的人”的热潮,他们也被人民亲切地称为“中国的保尔”。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拍摄了纪录片《最坚强的人》。

身残志坚  没有双手养活6个儿女

“我还这么年轻,让我就这样在这里养老一生,我不愿意。”1963年3月,身残志坚的李化武不愿在休养院养老一生,他主动要求回乡参加建设,经省民政厅批准,李化武携妻杨正清回到了家乡广元昭化。

离开休养院时,学校给李化武开了一张证明,即李化武想要重新返回休养院生活,随时可以,证明终身有效。但李化武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去。

“没有手还有胳膊,还有脚,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回乡后,耕田、犁地、挑粪、凡壮劳力能干的活,李化武都干一样也不落下。残缺的胳膊时常被磨出了血,肿得像馒头,李化武也没有放弃。为了挑粪,刚开始李化武掌握不了平衡,弄得身上到处都是,凭着异于常人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养育了6个儿女。

年轻时,李化武克服困难挑东西。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作为残疾军人代表,李化武先后参加了县、地区和省党代会,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双拥先代会等,并先后获各种荣誉称号30多项、受赠毛主席像章近20枚、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数本。

“他很坚强。”无论多难,李化武也不对家里人讲难。虽然父亲没有双手和右眼,儿子李开杰从小没有觉得父亲跟其他人不一样,也是后来,父亲去给别人讲抗美援朝故事的时候,才知道父亲经历了这么多事。现在,87岁的李化武照样能自己生活,除了不能做饭,别的都可以自己干。

晚年的李化武,依旧坚强乐观,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现在李化武还是昭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义务宣讲员,常常去学校讲当年故事,将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他说,“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给了我很多荣誉。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个党的人、人民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