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朱雪黎

投资机构市场嗅觉敏锐,当下,谁才是他们的“心头好”?在10月21日线上举行的第七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国有资本合作专场对接会上,省内政府引导基金、产业基金和省外知名股权投资机构代表给出共同的答案:硬科技

“无泡沫不繁荣,硬科技时代真的来了。”四川创新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忠说,和过去几年大家一窝蜂关注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和项目不同,如今一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硬科技”已成为投资机构竞相追逐的对象。

安芙兰资本董事长周伟丽也“现身说法”。她将十五年的发展,分为三个五年。她说,第一个五年借助创业板开启,投资了一批好项目。第二个五年,属于支持“梦想”的阶段,主要在中关村围绕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业做天使投资。第三个五年,她将目光投向海外,重点布局了一批生物科技、医疗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的五年,她已将目光转回国内,“重仓科技、重仓中国”。

他们口中的变化,数据体现更为直接,科技部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为223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6.6%,首次突破2万亿元。按技术领域统计,成交金额居前三位的是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 和先进制造领域。而各技术领域中,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领域技术合同成交额增幅最大,为82.7%。

“川渝两地也正在成为投资机构竞相布局的热土。”四川弘芯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薇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唱好“双城记”,川渝两地的一大批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被省内外投资机构热捧。线上交流环节,省内外投资机构负责人就互相推荐起了各自关注的项目,希望能合力健全产业链,做强做大相关产业。

普遍看好的同时,一些投资人也提出了当下一些亟待破解的现实难题。“缺乏对科技成果价值精确的估算,就是其中之一。”周伟丽说,在国外,科技成果价值估算、费用支付方式、对发明人的奖励机制等都以依靠多年实践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而国内,科技成果转化还处于起步期,尽管国家近年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但成果评估难、收益落实难等现实难题依然存在。在和一些国内科研机构院所的接触中,漫天要价和毫不重视等极端现象都现实存在。在她看来,高估和低估都存在问题,只有合理的估值才能真正长效激发成果转化应用。而如何才能有合理的估值,这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