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档案

姓名:侯书军

年龄:1926年12月,95岁

籍贯:山东文登人

经历1943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4月参加八路军。1949年毕业于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后任空军第4师飞行中队中队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志愿军空军第4师飞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志愿军空军第4师10团副团长、代团长。先后击落敌机两架,开创了中国空军第一次夜间击落美机的先例,荣立一等功。1988年,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离休前担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


王晋朝 川观新闻记者 王国平

侯老向记者讲述抗美援朝的作战经历。

1951年,25岁的侯书军和战友作为第一批志愿军飞行员飞抵朝鲜战场。

此时,他们刚刚走出航校,平均飞行时间只有200小时。入朝作战前,志愿军刚刚装备了一批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对于该型飞机,侯书军的飞行时间只有17个小时,其他人也不到20小时。而他们面对的美国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飞过上千小时。

“我们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勇敢,敢打、敢冲。”回忆起与美国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侯书军感慨道。“美军就是纳闷儿啊,志愿军的飞行员那是什么战术啊?那么几架飞机就敢往机群里冲。我们不仅敢往里面冲,还能把他们赶跑,打散......”

在1953年5月29日的夜航中,侯书军首创志愿军夜间击落美军战机的战绩。

10月16日上午,记者来到侯老将军位于成都的住所。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侯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山东老家的乡音未改,谈及往事如数家珍。巧合的是,采访过程中,正值老将军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记者有幸一同见证了这个时刻。

由陆向空

东北老航校走出的第一代飞行员

194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在东北成立,人民空军从这里开始了艰苦“创业”。这座学校也因此被称为“东北老航校”。

八路军时期合影(右一为侯书军)。

20岁的侯书军是第一批从八路军选调到航校的120名官兵之一。侯老回忆说:“那时的飞行员选拔没有现在这么复杂,教官在学员前面放上一个锣和一面鼓。学员站在那儿,听到打鼓就伸左脚,听到敲锣就伸右脚,以此测验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因为那时候我长得很瘦,还不到60公斤。虽然能跟上节拍,但教官担心我肺活量不够,就把我安排去学习机务。”

抗美援朝期间,侯书军和战友们互相传授空战经验。右一为侯书军。

就这样,侯书军成为了“东北老航校”培养的第一批机务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于1948年10月毕业。

1949年3月,学校开办第2期飞行班。侯书军和王海等表现突出的机务员被选入学习。

摄于 “东北老航校”学习时期。左一为侯书军。

侯老说,当时飞行训练异常艰难,训练使用的飞机是搜集侵华日军遗弃的几十架残破飞机修复而来。“飞机的蒙皮上打满了各式各样的补丁,发动机需要用木柴烧火预热。”

“当时我们的飞机没有救生伞,屁股底下坐的就是一个麻袋包,里面装着稻草。一根绳子横捆在腰上,就是安全带。飞机里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机内前后舱也没有通话设备。”侯老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画着当时舱内的通话场景,“教员和飞行员通话,用的是‘土电话’。白铁做一个小喇叭,飞行员在飞行帽两耳处,各做一个小鼓包。白铁喇叭就一侧塞在小鼓包里,紧贴着耳朵。另一侧通过一根管子连接着教员手中的另一个白铁喇叭。需要通话时,就朝着小白铁喇叭讲。现在回想起来,这在世界航空史中应该都是绝无仅有的。”

当时的空地联络也“别具一格”:学员在飞机上将写好的字条塞在胶鞋里,从空中扔到地面预设的区域;跑道如果换方向降落,由烧柴火升烟提示学员...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飞行是勇敢者的游戏”,往往极小的疏忽就会带来致命的危险。但老人的叙述,却像向后辈讲述一段“趣闻”。经历生死,才有从容不迫。

第2期飞行班于1949年底举行毕业考试,班上一共16人,有6人飞轰炸机、6人飞战斗机,还有4人被淘汰。

年轻的侯书军和5名驾驶战斗机的同学,很快就迎来了出国作战第一仗。

血战长空

“我是八路军出身,不怕牺牲!”

“整个空军,参加抗美援朝的,还健在的老战士不多啦。”

作为东北老航校的第一期机务员、第二期战斗机飞行员,以及志愿军空军第一批奔赴前线的战斗员,侯老的回忆弥足珍贵。

年轻的侯书军正在登机,这张照片在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展出。

1950年末,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成立,刚成立一年的人民空军开始接受战火的洗礼。

“初期可以说打得相当的艰苦,那段时间我们吃了很多亏。”侯老回忆,空军入朝作战初期,打得很艰苦。

“王海、邹炎、郑刚等,我们这些同期战友虽然在航校飞了200多个小时,但刚刚装备的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大多数人飞行不超过20个小时,我也只飞了17个小时。”侯老说,但他们已经是新中国空军的“老飞行员”了。

对手美国空军,平均有3000小时的飞行时间,几乎都参加过二战,作战经验丰富。

1950年,摄于南京大校机场。

就这样一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凭借着初学的飞行技术,驾驶战鹰迎上了当时世界第一的美国空军——“当时根本没有考虑过牺不牺牲的问题,只有如何打掉敌机的欲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侯老说,战斗初期,志愿军空军在飞行技术、作战经验和作战战术上与美军确实有着巨大的差距,就像“擂台上小孩子与大人打拳击。我们只有趁他不注意,踹他两脚。”

在战争中,志愿军空军不断总结经验,快速成长。“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学聪明了,也比较有本事了,有能力对付美军了。”侯老说,到了作战中期,“我们基本上可以和美军打个平手了。”说到这里老人嘿嘿一乐,但话语间透露着的是一股豪气。

到了战争后期,志愿军空军则更加成熟,作战更加自如,战术运用也比较好。

“这个时候我们不但不吃亏,美军还怕我们,不敢跟我们硬拼了。”对于这一空中力量优势的转变,侯书军总结说,“勇气”是最大法宝。

“我是八路军出身,是打过仗的,不怕牺牲!弹药打光了,脱离不了敌人的威胁,就掉头过来向敌人的飞机冲去。”侯老的语言中,仍然有着一股豪迈之情。当时志愿军空军经常以小规模编队冲入美军的庞大机群,并将其冲散歼灭,“狭路相逢,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

首创战绩

“美军飞机夜间再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出来了”

1953年初,志愿军为了应对美国空军夜间的袭扰,空军成立了夜间作战大队,时任空4师10团副团长的侯书军兼任大队长。

1953年3月21日,在苏联顾问指导下经过短暂夜航飞行训练后,侯书军率空4师夜航大队进驻大东沟机场,担负夜间防空作战值班任务。

此时,夜间作战大队,已换飞米格-15飞机的改进型米格-15比斯为主力飞机。虽然该型飞机在飞行速度、机体强度上都有一定提升,但夜间飞行作战,对当时的中国空军来说仍是一项空前的挑战。

侯老介绍说,米格-15比斯飞机没有安装机载雷达,也不具备夜间空中搜索能力。夜间作战时,飞行员只能根据地面指示对于某一特定空域进行空中巡逻,搜索敌机则依靠目视和地面探照灯的引导。同时,为了不被敌机发现,机舱内仪表灯光全部关闭。

“当时是非常困难,飞行只能靠‘感觉’,油门多大、速度多少,都是靠平常训练的肌肉记忆。”侯老说,茫茫夜空中,除了星光,周遭一片漆黑。

美军夜间作战部队当时装备的F-94战斗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全天候喷气式战斗机。F-94设计了两个座舱,前舱是飞行员,后舱为雷达操作员,专门负责搜索目标和引导作战。面对有着夜间探测能力的敌人,志愿军空军的夜航飞行无异于“蒙着双眼”作战。

5月28日夜里,中美空军在朝鲜半岛上空有一次遭遇,志愿军空军的一架飞机机翼上被美军打了四个窟窿,所幸没有击中要害,人机平安回航。

5月29日夜,美国空军再次对朝鲜北部空域进行了多批次的作战、侦查活动。

当晚,侯书军与团领航主任宋亚民驾驶米格-15比斯双机起飞。

当侯书军飞到朝鲜定州上空时,接到地面指挥所通报:“敌机2架,在永柔、顺川之间活动。”侯书军一面上升到 6000 米高度,一面搜索前进。侯书军为避免被敌机发现,不断变化航向和高度,作不规则机动飞行。进入预定战区空域后,在没有探照灯的情况,依靠目视搜索目标。

“当时先看见有一团光在我目视范围的正前方,怀疑是敌机发动机的尾焰,但因周围星光太多不能确定。”侯老说,为了确认目标,便紧跟上去,“向左摆杆,火光的位置有变化;向右摆杆,火光的位置又有变化。”这样足以确定前方就是一个距离很近的动态目标,是美军飞机,有了这样的判断,侯书军毫不迟疑,立即将发动机油门加到最大,直追过去——光点越来越亮、越来越大,敌机发动机尾喷口的火焰已经看得比较清楚,侯书军立即解除航炮保险,扣下扳机。三道火光从37毫米口径航炮中喷射而出,一击命中!紧接着,一道白光划破夜幕,一架F-94战斗机被炸得凌空开花。侯书军也被这爆炸产生的光晕致盲了整整5秒钟。

空战结束,侯书军返回机场,受到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并留下一张珍贵照片。随后,志愿军空军部队又为他举行了庆功大会。

1953年5月29日的夜航中,侯书军首创志愿军夜间击落美军战机的战绩。空战结束,侯书军返回机场,受到同志们的热烈欢迎,并留下这张珍贵照片。

这是志愿军空军在朝鲜战场上第一次夜间击落美国军机,为夜间作战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那以后,志愿军空军就组织两架飞机互相盯对方的尾焰进行夜间训练,这是没有办法的土办法。”侯老说,这次之后,美国空军就几乎停止了对我方关键空域的夜间作战行动,“美军夜间再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出来了。”

这也成为志愿军空军唯一的一次夜间击落美军飞机的战例。

相伴蓝天

“作战和飞行,随时都有可能牺牲”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侯书军先后担任空4师团长、空1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空2军副军长等职务。1959年,从苏联红旗空军学院毕业。

1955年,摄于苏联空军学院学习时期。

1979年2月至1983年5月任空军昆明指挥所主任。1983年5月,侯书军担任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两年后同政委冯应山一起调任成都,组建成都军区空军。1987年9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成都军区空军司令员。

1988年9月,侯书军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1991年9月离职休养。

离休后,侯老一直非常低调,也极少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写日记、记笔记、做剪报的习惯侯老保持了几十年,这也是他训练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谈及过往的功绩,侯老沉吟了片刻说道:“我们算是幸存者吧。”

1991年,摄于成都太平寺机场。

采访时,干休所的同志打来电话,要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70周年”纪念章送来给老将军。记者因此有幸见证了这一时刻。

记者看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由一个红色木盒盛放,木盒内书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七十周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两行字。纪念章以团花和五角星为整体造型,金银两色为主色调。下方是一只展翅的和平鸽,中心是被和平鸽双翼围护着的志愿军战士形象。志愿军形象上方,饰以有朝鲜民族特色的红蓝两色纹饰。纪念章整体尽显庄重与光荣。彰显着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

采访当天,侯老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70周年”纪念章。

看着老人佩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脸上露出了和蔼的笑容。

侯老说:“我飞了33年,飞到55岁。作战和飞行,随时都有可能牺牲!但我从来不考虑。因为飞行员本身就是一个冒险的职业,但同时又是既光荣又伟大的事业,牺牲也是值得的。虽然我看不到,但我能想象到,未来的中国空军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最强大的,最有战斗力的空军。”